无怪乎,许多绿建筑设计者都异口同声地说,完工后的使用者行为,才是绿色建筑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如果一栋绿色建筑原本就设计引进自然风的被动式节能手法,不必耗能就能让室温维持舒适温度,结果完工之后,使用者还是习惯一进门就关窗、开冷气,建筑耗电量依旧降不下来。
也就是说,除了最初的设计者跟施工团队,决定一栋建筑到底够不够绿?有多好的节能效率?后续使用者(就是你我)的影响力其实更大。
迷思二〉政府不必花大钱法规诱导更有效
其次,绿色建筑并非劳民伤财的花钱投资,只需合理的法规诱导与鼓励措施。
长年来,由于建筑施工以安全为首要考虑,又是业主巨大的财务投资,所以相关业者总习惯“以不变应万变”,没有出错的工法就不会改,不太可能主动采用实验性浓厚的绿色色工法与新式环保建材,除非业主直接开口要求。
在这方面,有赖政府透过法规加以诱导,才能打通市场环节。
试想,假使往后房产价值有部份来自节能减碳的环境效益,或把绿色建筑评鉴等级列为必要的交易手续。到时候,盖房子的建商跟负责媒合的中介业,恐怕会比环保团体或设计师更急着推广绿建筑。
如此一来,政府大可不必自己砸钱狂盖绿建筑,只要透过法规的力量加以诱导,自然会形成一块绿色建筑市场,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在于,藉由法规制度,凸显绿色建筑于产值、就业、到节能减碳、调适极端气候等面向所能创造的各种价值。
迷思三〉绿色建筑不算贵还有助企业发展
最后,从数十年的生命周期与使用过程来看,绿色建筑真的不贵!
以台达第一栋自建的绿色建筑台南厂为例,成本只比一般新建厂房多约15%,而且很大因素源自当时国内找不到适合的环保建材,一旦绿色建筑跃升为房地市场技术主流,或成为必要的验证标准及审核程序,这方面问题大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