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电视春晚仍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

2018-02-24 09:23:00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今年,春晚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电视艺术形式,已经走过了35年的历程。35年来,春晚早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数代海内外中华儿女集体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作为中国电视媒体黄金时代的产物,成为对传统春节文化的一个重要补充。

春晚以其独特的大众媒体艺术形态和独具鲜明特色的时代气质,成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版图中极其重要的构成要素,并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态势下,依然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春晚这一传统电视文艺节目的集大成之作,如何在传播技术、文化形态、社会结构、全球传播环境都面临剧烈变化的新时代重新发挥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重塑电视文艺的时代价值,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要实现这种价值延续,春晚必须在坚持对传统春节文化价值的尊重、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拓展“中国年”软实力文化价值的内涵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引领春节文化潮流

春晚的出现和繁荣离不开电视这种特殊的视觉传播媒体在中国的兴起和普及。尽管我国的视听文艺早在20世纪之初就随着电影和唱片业的出现而诞生,但直到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视的繁荣发展,才真正成为一个全民普及的文化形态。春晚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合家欢和近现代民族国家宏大叙事、熔各种视听文艺表演形式为一炉的综艺性节目样态,只有在电视作为一种日常媒介技术和视听传播终端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后,才成为可能。

这种特殊的传播技术条件使得春晚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性,使得它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传统的春节文化构成了一种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春晚借助电视这种传播技术形态,从传播学意义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普天同庆”和“天涯共此时”,春节和“中国年”由此获得了一种通过媒介文化呈现出来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这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春节文化史上是第一次;另一方面,春晚嫁接了客厅这个小舞台和国家这个大舞台,从内容上把个人和家庭的小叙事与国家民族的大叙事结合起来了,从而赋予了春节和中国新年这一延续数千年的古老文化传统更丰富的时代内涵。这些年来,电视春晚仍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

春晚对春节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为它在空间上把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传统的影响范围以同步性的方式扩展到了大中华地区乃至全球,并在时间上把千年的历史传统和当下时代的价值关切进行了无缝对接。这是以电视春晚为代表的当代大众传媒文艺的一大创举。在传统电视业面临深刻转型,新媒体技术形态风起云涌、大屏小屏共生的形势下,电视春晚要想继续对春节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贡献,就必须深植于春节背后深刻的文化价值传统,并通过不断的技术和理念创新,塑造和引领新的春节文化潮流。

用创新延续生命力

35年来,电视春晚从出现到蓬勃发展,再到面临转型危机和争议,历程曲折,但却始终保持了足够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其中的原因不仅在于春晚作为国家级文化工程所反映的国家和民族意志,更关键的是作为与普通观众对接的“文化产品”,春晚也在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努力保持对时代发展脉搏的敏感度,回应并平衡传统和当下、集体和个人。实现这种创新并非易事,我们从过去几年里央视春晚所经历的改革争议就能看出,这种努力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令人鼓舞的是,媒体格局和文化生态的复杂局面并没有边缘化电视春晚在中国当代文化版图中的地位。相反,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高涨和多样化发展,春晚不再只是央视一家独大的单一形态,而是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传播格局。地方卫视根据各地的文化传统、地方文化生态以及视听市场的客观需求制作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春晚,进一步丰富了春晚文化的内涵。这种卫视和央视相互补充的春晚传播格局经过几年的发展调适已经形成了一种稳态格局,人们的春节视听体验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地方卫视多样化春晚文化的兴起,应该说是对传统电视春节文艺形态的一次再平衡、再发展,有利于传统春晚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归根结底,春晚的创新不仅在于不同节目样态的多元化发展和传播技术的升级换代,更关键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路线,紧贴当下时代人们最真切的需求、诉求和追求。只有这样,春晚才能始终保持它在观众心目中的价值和生命力。

助力国家软实力建设

近几年来,春节文化在软实力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春晚作为春节文化在媒体平台上的重要体现,自然应当努力成为软实力建设的推手之一。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春节文化的内涵和实践形式不仅在本土得到发扬,其国际影响力也逐步扩大,不仅深怀故土情结的海外华人对春节传统念念不忘,甚至越来越多的非华裔外国人也对中国新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6年,BBC拍摄的系列纪录片《中国新年》,通过几位主持人在中国各地的探访,向观众深入介绍了普通中国家庭和中国人究竟如何过年,以及嵌入在春节文化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英语世界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在这种情况下,央视春晚不仅早已成为当代中国春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备视听传播的技术优势,也在春节文化的对外传播上发挥了作用。从2015年开始,央视与国际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展开合作,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把节目推向国际受众。近几年,央视以及地方卫视的各类春晚不断推陈出新,在海内外观众中不断掀起新的观看热潮,产生了较高的话题热度。不仅如此,央视的其他节目也在国际传播的道路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春节前后在央视播出的《谢谢了,我的家》,更是通过“家”这一概念将海内外华人凝聚在一起,不少海外华人看了节目后被感动。

一种文化之所以有生命力,关键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人心、人性和最朴素的情感。比如,一顿无论路途有多遥远都要回家参加的年夜饭,这一文化意象背后所体现出来其实是中国人对作为一个整体的家庭存续的价值追求。这种对家、对亲人、对永不分离的骨肉亲情的至爱,能够打动任何种族、任何语言。实际上,我们看到历史上春晚推出的不少节目已经实现了这种功能。比如,舞蹈《千手观音》不仅在中国获得了强烈反响,而且因为其本身的艺术性和表演者自身通过表演过程体现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打动了无数的国际观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了数百万的点击量和积极评价。

从这个意义上说,春晚应该被整合到一个更为宏大、系统的国家级的关于春节或“中国年”文化传播的品牌建设工程之中。通过人们的不断努力,将一系列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向国际话语空间,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欣赏中国,从而助力我国文化软实力总体水平的不断提升。(作者:黄典林,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国际合作事务部主任)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2月23日

图片来源:视觉中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关键词:春晚文化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