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苔》借“经典咏流传”火了,风流才子袁枚却沦为鸡汤诗人

2018-03-01 09:17:04    新浪博客  参与评论()人

推崇性灵学说、生活中充满闲情逸致和风花雪月的袁枚,因为这一句也许是某一天无意间的吟哦,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励志大师,“普通人也要做好自己”,是很多人对这首《苔》最经典的解读。

2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理念,将它当成励志诗原本也并没有坏处,但是,我们总是习惯于用力过猛、滑向极端,使好好的事情变坏。

比如,刚看到一则消息,浙江某地召开全县机关干部大会,该县领导就将袁枚这首《苔》赠给全县广大干部,希望每一名机关干部学习“苔”的精神,做最好的自己,翻篇归零再出发——这很魔幻。

在这里,《苔》这首诗它已经不只是一锅励志鸡汤,而更成了一种励志万金油,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出来抹上一把。

▲袁枚画像

一直以来,我对某些励志话语保持一种必要的警觉。因为,很多时候,它以反智的方式存在,消弥人的正常心智,甚至具有催眠效果,遮蔽了更广阔也更粗糙的生活的真相。

坊间有“知音体”的说法,这本曾经发行量巨大的情感类杂志,擅长用极夸张的手法来展现人物的角色落差与故事的戏剧性冲突,习惯于赞美并消费苦难。比如有网友模仿“知音体”,将《白雪公主》重新命名为《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

“苔藓”与“牡丹”之间的巨大落差,也让一些人从中读出了知音体的味道,按照这一喜好,我觉得《苔》这首诗可以被重新命名为《卑微的苔藓啊,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像牡丹一样盛开梦想》。

3

诗人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可耻的。我要说,面对真正的悲情与苦难,任何消费与赞美都是可耻的。

回到这首《苔》诗上来,如果非要赋予它更多的意义,比激励人们做“做最好的自己”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止阶层板结,帮助更多人摆脱成为“苔藓”的命运。

▲撒贝宁、梁俊与贵州乌蒙山区的孩子们

就如相对于那些失踪于历史深处的古诗而言,袁枚这首诗是幸运的一样,贵州山区的这些孩子是幸运的,他们碰到了支教老师梁俊,但梁俊所能照亮的地方毕竟有限。

“冰花男孩”因一张照片而在网上走红,获邀北京参观,但当地更多和他同样境遇的孩子,未能进入媒体关注的公共视野。

对多数人而言,这样的偶然并没有太多意义。

 

自然界有苔藓,有灌木,有大树;有沙漠,有绿地,有湿地与江河,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也一样,有三百六十行的职业分工,有各种身份差别,构成了一个色彩丰富的社会生态。

但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所不同的是,一片苔藓注定只能成为苔藓,不可能进化成木耳或者别的物种;而一个人,却有无限的身份切换与流动的可能。正是在这样的切换与流动中,社会以及文明才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活力与魅力。

所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毕竟只是一个衣食无忧的诗人的浪漫抒情,比起“普通人也要做好自己”之类的廉价励志与赞美,在现实生活中,“白日不到处”的青春注定是苍白与贫瘠的。

▲“白日不到处”的青春注定是苍白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为更多人改变“苔藓”身份提供更充分公平的竞争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成为藤萝、花木乃至大树,让他们拥有身份迁徙的更多通道。

一个正常社会里,不会有太多“牡丹”,但也不应当存在太多“苔藓”,因为如果是这样,说明社会还存在着太多的阴暗潮湿地带。

关键词:袁枚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数”说2023中国旅游

23-12-20 09:44:37文旅产业,旅游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