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话语忆故人,清明节是祭奠先人的节日,国人历来重视祭祀,祭祀迄今为止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上古,战国至秦汉,祭祀之风逐渐浓厚。到了唐玄宗时期,朝廷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 之一,也就是说,在唐朝,清明节已经是法定假日了。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描写的就是祭扫的情景。
清明节还吸收了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相传是黄帝的诞辰,后来演变为游春踏青的节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春光盛景,无限美好,人们脱下厚厚的棉衣,轻装窈窕,来到郊外,投进大自然的怀抱,饮酒赏花,荡舟放歌,还有水上竞标,蹴鞠,马球等丰富的娱乐活动,冬眠了许久的身心伴随着天上的纸鸢轻舞飞扬。
清明时节,和风送暖,生机盎然,“清明南风起,收成无比好”“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个季节,春耕春种,播撒下一年的希望。
清明时节,引燃浓烈的家国情怀,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会油然而生,从传统的祭奠方式到现在的文明祭祀,国人始终保留着慎终追远的独特文化,这源自中国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不管斗转星移,还是山河变迁,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地,都心系祖国,故乡,和亲人。
北宋画家张择端 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则 描绘出了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之一即“清明盛世之意”,足以见得清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理解又别有一番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