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此,当守鹤人徐卓富于感情地朗读张抗抗的散文《白色大鸟的故乡》时,被文中那只因原配移情别恋而伤心离开扎龙生态保护区的雌鹤所打动时,你便知道,徐卓一家三代用生命守护的扎龙湿地,无私无畏地奉献,不只与艰苦相伴,他们感受的是一份超越人类生命,与世间万物广大生灵的心心相映。
时隔一年,董卿与她的《朗读者》带来的是一份对“朴实、深厚、诚恳”立意的秉承贯彻,一份对文化节目的高品质与大格局的坚守,更是一份对朗读和朗读者本身的真挚情感,一份对一直以来喜爱和支持节目的观众的回馈。人们总在问,《朗读者》这类知识类节目的大火,有多少会转化为对知识本身的渴求?《朗读者》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吸引观众,又将这种感动提升至理性思辨。在《朗读者》的嘉宾中,既有平凡的普通人,也有大众明星和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成就者,将人生与朗读并重后,便不必拘泥嘉宾身份、成就,而不愁对话不够精彩。因为,即便再平凡、普通的人生,一旦进入阅读的世界,生活与阅读相互印证时,都会展现出开阔的境界。
人生漫长,曲折反复,处处皆是精彩,而阅读是点亮双眼的明灯,让人发现,带来深思、警醒、启示。也正因此,所有的“明灯”都有理由被朗读,无论高雅或通俗,浅显与深奥,节选片段,有耳熟能详的中小学课本文章如鲁迅的《故乡》,有畅销书《小王子》,也有相对严肃的文学作品如《卡拉马佐夫兄弟》;能听到《礼记·大学》、楚辞《九歌》;也有戏剧《牡丹亭》和《哈姆雷特》。然而,当知识性超越娱乐性后,文本的深奥程度也有可能因曲高和寡而造成观众流失。以《礼记·大学》为例,董卿曾表示:“作为制作人,我怎么可能不考量这个问题?我一定会考虑,但最后,我认为它可以读。薛其坤所代表的现代科技创新和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脉之间有一种很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是不是我们《朗读者》应该做的一件事情呢?”
唤醒大众内心的阅读热望是《朗读者》的初衷,也是原动力,所以,无论它高冷,它深奥,它催泪,它燃情,它的一切节目呈现,都是为传递文字原生的力量而竭尽全力。就像董卿在第二季第一期“初心”的开场所说的那样:“初心在最开始的时候是简单朴素的,但是它会慢慢长大,就像一颗种子最终可以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又仿佛在零的起点,慢慢绵延成很长很长的道路。”
方寸间显精神,咫尺间见乾坤。新时代更需要新的“筋骨血脉”去承载,央视文化综艺在砥砺而行的价值引领和形式创新中,不断挖掘着中华文化精髓和多元传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