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并不喜新厌旧,精品化的创作态度才是有效的“保鲜剂”
当一些库存商品终于上架,差评远多于好评。有的创作者觉得委屈,认为昨天的创作和今天的观众间隔着审美更新的时间差,仿佛被耽误的那几年就是罪魁祸首。
表面看,确实如此。这两年,观众审美在不断提升。他们会从常识和逻辑层面推敲剧情,会从体验派抑或方法派的角度分析演员的演技,他们会在网上讨论角色的价值观是否与社会进步相吻合,甚至还开始关心起道具、服装等细节够不够真实。这股演进潮流里,真情实感取代奇观、新鲜感左右着观剧时的好感度。这就是为什么,几年前偶像剧、言情剧、玄幻剧里那些叫人赞叹、引人悸动的桥段,今天都难以奏效了。
可细细想来,观众并不一味喜新厌旧。《风筝》的杀青和首播之间,相去五六年。期间,《解密》《麻雀》等热乎乎的新剧已把谍战画风渐变为滤镜下的美颜剧。饶是如此,朴素的郑耀先一登场,这位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还是成了全网热点。2005年首播的《亮剑》、2014年首播的《父母爱情》,至今都是荧屏常客。观众既爱李云龙传奇又热血的一生,也被安杰和江德福返璞归真的温情治愈着心灵。再论及更久远的剧集,央视版《红楼梦》《西游记》、短短10集的《围城》,这些经典无不禁得起时间的考验、一代代观众的审视。
由此可见,国产剧的“时效”不全然在乎字面的意思,它更指向了一种对待创作的态度。正如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所说:“历来能打动人心的好剧在创作上是相通的,都在情节推进、人物表达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手法上的精致、精细、精心。同时,从剧本到拍摄再到后期制作,服化道摄录美,整个环节滴水不漏。”精品化的创作态度,才是抵抗得了时间的保鲜剂。(本报首席记者王彦)
本报记者 方非摄 隆福寺街区的改造工程还在进行中,高高的脚手架和绿色的围挡让身处其中的隆福剧场格外“低调”,从相隔不过几十米的街道上望去,只能看到楼顶上装饰的琉璃瓦,映着蓝天很是好看
“我不在只是万家灯火,你不再只是走马观花,我有老戏院,还有新剧场,我有夜辉煌,也有梦工厂…..”这里的“北京”不仅拥有震撼人心的巍峨建筑与胡同特色,更有着诸多精彩演艺等待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