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旅页面 > 正文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加榜梯田迎来“新米节”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加榜梯田迎来“新米节”
2019-09-29 22:17:12 澎湃新闻

九月的贵州加榜梯田,稻谷即将成熟,田埂里传来芦笙的声音,当地盛大的传统节日“新米节”就要开始。这是秋收前的祭祖庆典,也是一场庆贺丰年的狂欢。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加榜梯田迎来“新米节”

加榜梯田是苗族寨子世代耕耘的杰作,根据造型特点被起了不同名字,图中为“三间房”梯田。本文均为 翁欣 图

梯田之上

从江到加榜梯田,走的是321国道,很长一段都沿着都柳江边行驶。两岸青山对峙,河水清澈碧绿。

过了都柳江上的腊俄大桥,进入重重大山的包围。接下来是几十公里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

不知转了多少个弯,前方终于出现一个带有“加榜梯田”四个字的木质门楼,穿过门楼,意味着进入梯田的范围。

尽管花了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才从县城来到加榜梯田,但一切车马劳顿都值得。窗外不时出现波澜壮阔的梯田群,车上的人纷纷发出惊叹,司机索性把车停在路边让大家下来拍照。这里是加榜梯田入口处的党扭村。

虽然已在网上看过照片,眼前的壮美景象还是让我感到震撼。从公路边放眼望去,脚下的田野如画布一样在天地间展开。此时正值秋高气爽的九月,层层叠叠的梯田像金黄的色块,依山势层级而下,连绵不绝至深谷,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古朴的吊脚楼散落其间。

位于月亮山腹地的加榜梯田海拔800多米,过去一直都很闭塞。手头旧版的《Lonely Planet:贵州》就根本没有介绍,近年来公路修通后,这里才引起外界关注。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来加榜拍摄稻田丰收,这里开始逐渐为世人所知。

比起云南的元阳梯田、广西的龙脊梯田,贵州的加榜梯田至今依旧是一个“非著名梯田”。因为距离最近的县城路途遥远,山路崎岖,来这里的大多数是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加榜梯田迎来“新米节”

稻谷并不是梯田里唯一收获,还有稻香鱼。

梯田总面积近万亩,并非单指某一处,主要由党扭、加页和加车(jū)三个苗寨和连绵十余公里的梯田群组成。因为都属于加榜乡,所以也统称加榜梯田。

来过多次的摄影师说,加榜梯田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党扭村至加榜乡的公路沿线,喜欢徒步的可以走路进去,这样能更好地欣赏梯田风光。于是,我背起行李决定下车徒步。

从党扭村到景区核心位置的加车村,不到7公里,脚下是新铺的柏油路。山路和梯田连成一体,行走在绵延不绝的梯田里,每转一个弯,都有不同的景色。这里仅仅刚开始。

加榜乡的村公路本身就是一条景观大道。这要感谢修路师傅,他们当初决定不挖山钻洞,而是沿着山体绕行,就是为了保护梯田景观。

梯田是苗族寨子世代耕耘的杰作,随山势地形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线条。地形地貌决定了这里无法形成大面积的耕田,多数田只能种上一两行水稻,呈飘带状,被当地人称为腰带田,往往一坡就有成百上千亩。还有些大小不一的碎块田,根据造型特点被起了不同名字。

因为有当地人的指引,我们一路行走,得以看到了不同风貌的的梯田。有的梯田造型像一把弯弯地镰刀,所以叫“镰刀梯田”、还有“螺丝梯田”、“葫芦田”等等。有一处梯田中央正好有三户农家,当地人就称其为“三间房梯田”。

九月金秋时节,稻谷逐渐成熟,由于品种的不同,有的已经可以收割,有的稍带些绿意。梯田里有人正在收割水稻,路边有人翻晒着刚打下来的稻谷。村民们非常友善好客,主动对我们微笑。他们介绍,大范围的收割在新米节之后才会开始,一直要收割到九月底。

新米节是这里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每年稻谷即将收割的前几天举办,今年的时间定在9月6日。

在和当地人的聊天中得知,这片梯田里种植的主要为糯稻(糯米)与籼稻(普通大米),正在收割和收割完的都是籼稻,收割得迟的,都是糯禾。因为它的生长周期长,较之杂交水稻要晚半个月左右。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加榜梯田迎来“新米节”

9月,少量的杂交水稻已经开始收割

苗民对水稻种植有自己的理念。虽然糯米的产量只有杂交稻的一半,但当地人还是更喜欢种植糯稻,按他们的话来说,因为祖先吃的是糯米,所以必须得种下去。

据我所知,苗族所有的祭祖仪式都需要供糯米,普通大米则被禁止。在他们眼里,糯米比普通大米更不可替代,糯米既可以用来待客、送礼,也可以酿酒。

糯稻并不是村民们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养着鲤鱼。走在田埂边,不时能听到鱼儿惊动的声音。《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的田野》那一集,开篇用了近十分钟的篇幅介绍加榜乡的苗民沿袭传统的农耕方式,在梯田里收获稻谷、捕捉稻香鱼、放养鸭子的场景。

这种稻鱼鸭共作的古老体系,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新米节的由来

我们在黄昏之前赶到了加车村。加车村是加榜梯田内最大的苗族村寨,这里生活着两百多户人家,是景区里的最佳落脚点。

被公路一分为二的加车村,公路下梯田里的老寨,基本保留了当初的面貌,原汁原味的苗族吊脚楼建筑。因为旅游发展,老寨的上面现在又建了新寨,住宿吃饭主要集中于此。

主街不长,二三百米,道路两边布满了当地村民开设的餐馆和客栈,这里是加榜梯田的商业中心,旅游业正在这里快速发展生根。

节日前的加车村热闹非凡,村民们忙着洗菜、切肉、蒸糯米饭。明天是新米节,周围村寨的人都会过来,村民需提前准备好丰盛的菜肴,同时还要给游客炒菜做饭,忙得停不下来。

加车村的旅游开发只是近年来的事。早几年前,村民还想不明白,为什么村里的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而城市人却不远千里跑来这个山沟沟看风景。他们还告诉游客,“你们大概被骗了。”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加榜梯田迎来“新米节”

坐落在半山腰的加车村老寨基本保存了原貌

2009年,一些摄影师拍摄的梯田照片开始在网络上传播,引起反响后,政府加大对加榜乡的建设。2013年,一条漂亮的柏油公路穿寨而过,旅游大巴开始出入村寨,带来一拨拨远道而来的游客,加榜乡进入大众旅游时代。

现在,没有人再对游客说“这里没什么好看”,不管是否理解,村民们已经接受游客认为的“这里不同寻常“。如今,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家的木屋改造成客栈和商店。

入秋是加榜梯田的旅游高峰,因为即将到来的新米节,大街两旁的农户家里,住满了各处来的摄影爱好者。

我下榻的客栈老板姓梁,本地人,从县里退休之后,回乡经营一家名叫“摄影之家”的旅馆,主要接待驴友和摄友。他告诉我,自己是最早在村里开设客栈的人,客栈走廊的墙上,挂着他本人的摄影作品,多为梯田的四季风光。

“加榜梯田一年四季都很美,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风景”,老梁对我说。“除了九月丰收季,稻田里一片金黄。四、五月是梯田注水的时节,注水后的梯田如一面面镜子,反射出银白色的光芒。”

“冬天会下雪,白雪覆盖了梯田,白茫茫的一片”。

冬天有人来吗?我问。“没有,冬天下雪的话会封路。加榜的雪景只有当地人能看到。”

晚上,我和其他人一起在客栈吃饭的时候,听到外面不时传来鞭炮和吹芦笙的声音。老梁说,明天新米节的主要内容是吹芦笙祭祖,村民们正忙着练习,为即将到来的芦笙赛热身。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加榜梯田迎来“新米节”

为新米节换上盛装

席间有人问,什么是新米节?老梁向大家介绍,新米节其实和丰收节、吃新节差不多的意思,就是为又能吃上新稻米而庆祝。过节当日,村里大摆宴席,年轻人吹起芦笙,周边村寨的芦笙队也会赶来过节。

问及“新米节”的由来,老人介绍说,加车村的祖先在明朝中期为避战乱四处迁移,带领族人来到月亮山一带,发现这里草木繁茂、水源丰富,便决定在此安家落户,并开始挖山造田,种植水稻,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留给了后人那么多的梯田……

苗家人崇敬祖先,所以“新米节 " 一方面是对即将到来的丰收表示庆贺,另一方面也是告慰祖先,粮食获得丰收,请其放心。

对于加车的村民来说,新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加车村的年轻人基本都在外打工,但新米节这天是一定要赶回来过的。

芦笙祭祖

第二天一早,我沿着村里的小路往寨子高处走去,到了山顶的观景亭,发现视野开阔,整片梯田尽收眼底。此时,山谷里的云雾尚未完全散去,梯田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层次分明,它们从山顶自上而下层层展开,从最高到最低,有好几百米落差。

一阵悠扬的芦笙曲传来。远处公路边是加车村的芦笙队,好几十人排成队列,正缓缓向村外的稻田里走去。新米节即将开场。

我从老梁处了解到,新米节分三部分。首先,本寨芦笙队在梯田里吹芦笙庆贺五谷丰收。然后,迎接其他村寨的芦笙队进村,举行祭“社堂”活动。最后是所有人去寨子高处的芦笙堂祭祖。

芦笙是苗族的主要吹奏乐器,所谓“苗不离笙”,民间也有“芦笙不响,五谷不长”的说法。

金黄色的稻田里,加车村的青年们个个手执芦笙,齐声吹奏,边吹边摆动身体,曲调悠扬婉转,笙曲响彻田野上空。在田间吹奏是为了感谢天地,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加榜梯田迎来“新米节”

芦笙比赛中忘我的人们

“新米节” 当日,加车村周围的加页、党扭、从开、平引等村寨的人,都要带着芦笙汇集到加车村,参加祭祖活动。为什么周围的村寨都来加车过新米节呢,因为加车村是加榜梯田这一带苗寨的发源地。先有加车村,后来再有从加车迁出去的其他村。

活动第二项内容是祭“社堂”。社堂位于加车大寨下寨的村委会办公室前,那里有一块平整的院坝,是村里平常举办活动的场所。院坝的一角,设有两个土石彻成的石堆,呈圆形,相当于加车村的祭坛,旁边摆有糯米、肉、酒、香纸烛等祭品,据说这里面住着土地神和祖先的灵魂,

祭“社堂”的重要内容是吹奏芦笙。随着各房族人先后抵达,十余支芦笙队围在会场中间齐声吹奏,雄壮浑厚的芦笙曲响彻全村,此时,村民们纷纷从自家屋里出来汇集于此,把这里围了个水泄不通。

芦笙队吹的是一种节奏明确、旋律雄劲豪放的曲调。所有吹笙者都非常投入,动作时而左右摇摆,时而跳跃起伏,简单的旋律似乎可以无限重复。

一个多小时的吹芦笙祭“社堂”后,加车村的的芦笙队抬着祭物沿寨道继续往上,后面跟着数十支其他各村芦笙队和男女老幼,目的地是位于寨子高处的“芦笙堂”。

所谓芦笙堂,并非建筑物,而是后山上的一小片枫树林。枫树是苗族的祖神树,或者叫护寨树,凡有苗寨处,皆有古枫树。苗族人崇拜自然,深信万物有灵,所以芦笙堂也是代表祖先神灵的寄居之处。

加车的芦笙队一进入枫树林,便在在大树下摆好了祭祀用品,接着由长老烧香敬酒,念念有词,告慰先祖今年收成丰硕,祈求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人们从四面八方不断向芦笙场涌来,使得这前原本不大的场地更加拥挤,一些人不得不站到山坡上观看。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加榜梯田迎来“新米节”

在山坡上观望的村民

所有芦笙队都入场以后,大家各自围成一个个圆圈,继续开始吹奏,霎时间,雷音滚动,上百支芦笙在树林里齐鸣,雄壮而洪亮的乐声几里外都能听到。

我期待着过程中能否有一些变化,但没有,和之前祭社堂吹的旋律差不多,只不过现在吹的更大声,更用力。

这才知道所谓的芦笙祭祖,真是一项运动量极大的比拼。各支芦笙队,比得是哪一队吹得更响亮整齐,声音传播更远,为此目的,每个人都拼尽了力气,鼓起腮帮,奋力吹奏。

芦笙祭祖之后,是吃长桌宴。苗家人粗旷豪放,来的人多,桌子不够,就把牛肉和糯米饭摆在地上蹲着吃。之前男人们负责吹芦笙,现在女人们负责灌酒,最后全体喝得晕晕乎乎,宴席结束后,山路旁躺着不少醉酒的人。

新米节之后,再过七八天,糯稻进入成熟期,大范围的开镰收割即将开始,加榜梯田也迎来秋收最忙的时节……

      文/翁欣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