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的人骨教堂中,就有头骨堆砌的四座塔,吹动号角的天使立于其端(图2),表现的正是一种开启末日审判的场景,用号角声唤醒教堂中的逝者,也用对末日审判降临的期待,来象征对教堂中4万多亡魂的终极审判和救赎。所以人骨教堂中堆砌如山的人骨营造的并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死亡之后重生的希望。所以人骨教堂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灵魂居所”。
但是,这个居所中的灵魂深埋于史料和特定人群的意识深处,旁人无从感知。就如在今天,人骨教堂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大约5欧元一张门票,进去之后,就混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在人骨堆积之处猎奇,或停留在破裂的头骨前,勾勒死者生前的最后一刻,或屈身于死者胫骨堆积的隧道入口,把思路透入黑暗,感触死者的去处(图3)。教堂空间弥漫着一种骨灰的味道,就像焚烧过的尘土,也流动着活人的体味和身影,在死者的骨骸前停驻晃荡,一瞬即过,把死亡变成永恒,生者化为浮光掠影。与人骨教堂完全不一样的是,中世纪一种名为哥特式的教堂,用特殊的建筑结构和采光构造了一种奇特的空间,从感知层面来容纳灵魂,但这魂魄并非源自死人,而是发自生者的寄托。
图3 人骨教堂 骷髅山,14-19世纪,库特纳霍拉 摄影 © MN
哥特式教堂:生者的寄托
在中世纪时代,对黑死病的恐惧、十字军东征两百余年所带来的战乱和大量占星家的可怕预言,塑造了末日审判即将到来的常识,也形成中世纪人们恐惧与期待的一个重要根源。恐惧出自地狱中的无尽惩罚,期待出于天堂的平和。恐惧与期待、地狱与天堂因此成为中世纪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主题。但是,为了规避圣经中明确禁止偶像制作和崇拜的戒律,宗教会议把制作图像的目的,限制于用于传播教义和神性的严厉教条中。 所以中世纪时期的图像塑造,大多具有符号化及精神化特征,例如金色和反光代表神性和天堂;黑色及黯淡象征魔鬼和地狱。而这种精神化表现的巅峰,并非出现于雕塑或者是绘画,而是现于哥特式教堂。
图4 巴黎圣母院 1163-1345,摄影 © MN
哥特式教堂承重体系的改善,让教堂的墙体摆脱了沉重的负担,不仅仅可以变得很薄,还能大量开凿窗户。尤其是中后期哥特式教堂的墙,几乎被窗体通透,本来可以通体透亮,但大部分教堂内部空间,却充斥着黑暗(图4)。形成这种暗黑的一个重要根源,是教堂外墙彩窗的使用和教堂庞大、空旷的空间体量。色彩浓厚的彩窗把天光过滤成色光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天光对教堂空间的照明。在哥德式教堂庞大的空间中,昏暗在视觉和意识层面,让教堂内部的特定空间,看上去就像没有尽头。教堂的光亮集中在祭坛、高窗和侧廊(图5),形成特定的光区,像宝石一般在黑暗中闪烁。虽然五彩斑斓,却丝毫也不显媚俗,而是在教堂石质的柱体中,更在昏暗的压抑中,营造了一种迷幻和沉静的光效(图6),就像人在黑暗的迷途和死亡的暗影中,看到了希望。
图5 亚岷主教堂内殿,1220-1366,法国,摄影 © MN
为纪念达·芬奇逝世 500 周年,卢浮宫举办了大型纪念展。看到此景,意大利不太高兴,他们抱怨道:“法国在抢风头,达·芬奇是意大利人,他只是在法国去世罢了...” 葡萄很酸,隔着屏幕都嗅得到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除了深入市井生活走街串巷,最特别的当属本地的跳蚤市场和市集了。那些几经流转的古物,还原当地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品味,留下真实而生动的岁月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