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德国屠夫的形象是一个举着两根香肠的胖子,” Hendrik Haase说。他投身于本地出产的品质猪肉业,并为此写了一本书《精品肉类》。他还在柏林开了一间兼做肉店和小餐馆的铺子Kumpel & Keule,甚至还组织了一所叫“屠夫箴言”的屠夫俱乐部。
在德国,拥有猪意味着你是个富人,拥有一定社会地位。“我的祖母一年养两头猪,用猪肉来做香肠,因为那个年代你得用这种方法来将肉类保存尽可能长的时间。” Haase说。
猪意味着地位和富裕
Ursula Heinzelmann是一位食物学学者,写一本叫“德国食物史”的书,在书中,她描述了农民和游牧民族的不同:“养猪是一种信号,表示这个人群或文化已经定居下来,不再游牧了。”相对于口味来说,习惯于节俭的德国人对食物的价格更敏感,而可能唯一能完美结合两者的就是德国式香肠。“我们很早以前就发现保存猪肉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剁碎的肉,当然也包括内脏,统统塞到肠衣里去。” Heinzelmann说。
不止如此,在《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这本书中,作者Neil MacGregor写道,德国每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香肠。“德国香肠就像啤酒一样,赋予德国的城市和区域不同个性,每一种香肠都有它独特的配方和传统……如果要做一幅德国香肠地图,那一定由复杂无比的马赛克组成。”因此,像维也纳香肠(Wieners)、法拉克福肠(Frankfurters),以及最常见的“汉堡包”,都简单地以产地命名。我们能想象,当德国人喝着啤酒,咬下一口以自己的家乡命名的香肠的骄傲心情。
香肠是所有德国啤酒馆菜单上的必备
回到开头,我的婚礼上并没有提供香肠,取而代之的是更好的一样东西,一样我觉得非常德国的东西。它让这个潮湿、泥泞的婚礼有了几分中世纪的风味——在烤肉叉上烤的滋滋作响的野猪肉。
说一千道一万,这也许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猪你好运”。7年后,已经没人记得那天的天气了,但他们对那天的食物还记忆犹新。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传统的饮食文明的国家,因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衍生出了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如果论起中华美食来,岂止是没有一只鸭能够活着离开武汉,简直是没有一种动物,能够活着离开中国。
定胜糕传说是南宋时百姓为韩家军出征鼓舞将士而特制的,糕上有“定胜”两字,后就被称“定胜糕”。将配置好的米粉放进特制的印版里,其中放入红豆沙,蒸熟后的糕点软、松、糯,带甜甜的豆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