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也没有像牡丹那样得到帝王的宠幸,像唐朝盛极一时的牡丹那般。唐玄宗把人们对于牡丹的热情推到了一个高潮。牡丹雍容华贵,唐玄宗不仅爱赏牡丹,也在他长居的宫内种植。每到暮春,牡丹盛开时,他就爱带杨贵妃赏牡丹。
李白为唐玄宗献的诗词中,牡丹成了称赞贵妃最合适的意象:
“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
而樱花,即使开到极致也不及牡丹浓郁、大气。
但中国的文人并不是不喜欢樱花这样的风格。只是他们的热情用在了桃花上。在流传至今的唐诗宋词里,跟樱花有几分相似的桃花占尽了风头。
▲桃花跟樱花最大的区别就是,桃花没有花柄。
桃花与樱花开在同一季节,长得相似,花期同样只有短短十来天,遇上风雨天气也会很快凋零。自古它就是文人的心头爱。在对中国的意象中,桃花是多面的。它既被用来表达秩序,也被用来表达不羁。
最早在表现小农生活的《诗经》里就有了对桃花的赞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形容少女的美好。
在先秦时期,古人们就已经开始人为栽种桃树,并根据不同的气候驯化这个物种。这让桃花开遍大江南北,化成春泥融入中国“儒释道”的文化土壤中。
▲比起樱花,传统中国人更爱桃花。
清高的文人用“桃花源”象征向往的隐士生活。重礼教的儒家把桃花作为一种秩序的象征。在儒家的经典文本《礼记》里,“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桃花的盛开代表春天,在人们的意识里,这是新一年开始的象征。
即便是“浪漫不羁”,桃花也被诗人们运用得游刃有余。它被用来比喻美人,比喻爱情。
“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
甚至是情欲与放荡。
“
桃蹊柳陌好经过,
灯下妆成月下歌。
”
生活在农耕区的人们牢牢守住了中国文化的根,这个根里没有樱花的地位。关于樱花的诗歌远远不及梅兰竹菊、桃李杏梨……
春天,中国热衷于赏花,在这片大陆上开出的花实在太多了。樱花不是唯一美的,也不是唯一能表现士人志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