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国纸币上的河南美景
河南简称“豫”,古称中原、豫州、中州,因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它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皆发明于此。在华夏灿烂辉煌的历史上,有20多个朝代先后建都或迁都这里,并由此诞生了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商丘等古都,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之省份。尤其是作为河南省地级市、简称“汴”的开封,其古代即有东京、汴京之称;开封不但有2700余年的历史,是八朝古都,而且还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故早在民国时期,其美景就被搬上了各银行、钱号发行的纸币之上。
图1 银钱号发行的拾圆券
最早将河南美景搬上纸币的,是河南豫泉官银钱号。光绪二十二年(1896),督抚奏设河南豫泉官钱局于省城。光绪三十年局内增设官银号,宣统三年(1911)将官钱局官银号合并为该局。辛亥鼎革,该局继续营业,发行的钞票照常流通。民国五年(1916)起,发行新票陆续收回旧票。其中1916年由天津东马路印刷局印制,票幅138×84毫米,该官银钱号发行的拾圆券(图1),正面图景是开封繁(读作“婆”音)塔,右面是开封铁塔。
繁塔地处开封城南繁台,因繁氏居此地而得名。它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原名兴慈塔,因其建于北宋皇家寺院天清寺内,又名天清寺塔。它还是开封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该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过渡的典型。繁塔原为六角九层、240尺高的巨型佛塔,至元代由于雷击被毁去两层,但仍十分高大。明初“塔七级去其四,止遗三级”,清初在残塔上筑六级小塔,封住塔顶,便形成了状似编钟的独特面貌。繁塔现遗存的只有原塔下面的三层,塔的上半截拆除铲掉,由基层、外壁和清代修葺的六级小塔组成。直到清初重修国相寺时,才在三层繁塔上部修成一个平台,又在平台上修建了一个七级实心小塔,使繁塔成三层大塔上面摞小塔的奇特造型,并一直延存至今。
图2 海永亨银行于民国七年(1918)发行的壹圆券
上海永亨银行于民国七年(1918)发行的壹圆券(图2),其上亦有河南美景。此券票幅140×62毫米,由美国钞票公司印制。其背面图景为河南嵩岳寺塔。该塔位于登封城西嵩山南麓,始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现塔院内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清时所建,惟此塔为北魏时物,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中国现存最古的砖塔。该塔为青砖、黄泥砌筑的15层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十二边形。总高37.045米,底层直径10.6米,内径5米余,壁厚2.5米。塔的外部,由基石、塔身、宝刹组成。密檐之间矮壁上砌出各式门窗492个。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一条柔和的抛物线。塔顶冠以砖质宝刹。此塔在结构、造型方面是一座很有学术价值的古建筑。
图3 伍圆国币券
窑火改变了瓷泥,也改变了多少潮人的生活。潮州陶瓷历史悠久,素有“南国瓷都”之称。宋代笔架山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有大量人物瓷、动物瓷的制作。宋以后,枫溪成为陶瓷生产中心并延续至今。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己亥年春节,让传统的节庆文化鲜活起来,故宫博物院于2019年1月6日起在午门-雁翅楼展厅举办“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
最近几年,故宫博物院在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上可谓别出心裁:出搞怪文创、讲搞笑段子,做表情包、玩新科技,每一次动作都颠覆了公众对故宫的既有印象。这一切,在自称“故宫看门人”的单霁翔看来,都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