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直门运粮车队,1912年斯蒂芬·帕瑟拍摄的彩色照片。东直门一直是运粮的主要通道,如今东直门内还保留着很多带“仓”字的地名。
北京已建城三千多年,建都八百多年。站在车水马龙的长安街边,面对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人们难免会问:“过去的北京是什么模样?”
你也许想象不到,1860年北京城就有了全景图;圆明园被毁后的一段时间里竟然还那么美;1900年就有人乘着热气球给北京拍过航拍照……
自摄影术传入中国,中外摄影师为北京城拍下了数以百万计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为北京城留下了一部生动的影像档案。2012年,艺绽君的娘家《北京日报》创办了《旧京图说》栏目,不断挖掘北京的老照片,用图片讲述老北京的故事。
《旧京图说》最近一版
5月6日,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携手北京SKP联合主办的“旧京图说”图片展在北京SKP 4层K大道开启大幕。展览从“旧京图说”刊出过的一千多张北京老照片中,撷取精品,从北京颜色、旧景风物、故都往事、日下旧俗四个方面,向观众展示一个多元、立体的老北京。
妙趣横生的年俗,走街串巷的货郎,百年传承的药铺,揉铁作墨的铁画.....这些或震撼或新奇的场面,让人大开眼界,来认识一下当年的老北京吧↓
北京颜色
1920年代的前门大街。1924年,俗称“铛铛车”的有轨电车在前门大街开通,为这条古老繁华的商业街更添活力。这张照片是一张人工上色照片。↑
1946年雪中的故宫。↑
东直门运粮车队,1912年斯蒂芬·帕瑟拍摄的彩色照片。东直门一直是运粮的主要通道,如今东直门内还保留着很多带“仓”字的地名。↑
永定门前的儿童,1912年至1913年,法国摄影师斯蒂芬·帕瑟拍摄的彩色照片。晚清,北京城的护城河已经完全丧失军事功能,而成为水利调节、排污和儿童嬉戏的地方。照片中的孩子赤裸上身,站在永定门前的护城河边,痴痴地望着摄影师。
↑旧景风物
上世纪20年代,站在正阳门城楼往北眺望。此时,天安门前的千步廊已拆,成为一片空旷的广场。正对面是民国以后改称中华门的大清门,1959年此门被拆除。
中华门至正阳门之间称为棋盘街。在朱启钤的主持下,棋盘街增建了两个花园。这张照片是在正阳门城楼上向北拍摄的,远处的景山、北海白塔、紫禁城角楼、午门、西华门、东华门清晰可见。
民国年间的前门大街,有轨电车、黄包车、自行车、行人交织在一起。↑
民国年间,燕京大学校门。↑
1899年在北京开设照相馆的日本摄影师山本赞七郎从前门大街东侧的一家店铺房顶向北拍摄的,展现了庚子年大火之前前门大街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景象。↑
故都往事
1904年1月2日,由清政府钦准的中国第一个官方部办电话局诞生了,据说当时安装了一台100门磁石式人工电话交换机,老北京的电话局发展就此开始。图为1911年人工交换机话务员在工作。↑
查勘人员在祈年殿陡匾下留影,左二和左三是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林徽因、梁思成夫妇。↑
1900年左右从空中拍摄的北京城西什库教堂一带景象。↑
1907年6月,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端方从德国归来,以6万马克的价格向德国商人宝尔德订购了一批动物,并创办了北京动物园的前身——万牲园。图为民国初年的动物园大门,牌匾上名为“中央农事试验场”。
日下旧俗
满族入主中原后,把养鹰的爱好带入北京。鹰习性凶猛,为了消除它的野性,养鹰人需要昼夜轮流熬驯。
厂甸以书肆闻名。每年正月初一,厂甸举办庙会时,书贩们都把古籍、新书一一摆好,让顾客拣选自己喜欢的书籍。
老北京婚礼。↑
白泥炉子,又叫白炉子或不灰木炉子,是用一种叫做不灰木的石粉制成。老北京普通人家冬季取暖,文人雅士们围炉夜话,用的都是这种炉子。直到上世纪30年代,洋铁炉开始盛行,伴随北京人度过无数寒冬的白泥炉子这才日渐销声匿迹。↑
《旧京图说》栏目编辑黄加佳和历史影像学者、也是《旧京图说》的主力作者之一徐家宁先生还将于5月7日晚在北京SKP4层RENDEZ-VOUS书店举办主题沙龙,对此次展览的内容和意义加以阐释与延伸,与京城文化爱好者共同分享交流旧日京城的无尽魅力。
观展指南
“旧京图说”图片展
地点:北京SKP商场4层
时间:5月6日-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