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大楼之外,让邬达克在上海崭露头角的建筑项目还有哪些
自1919年起,克利洋行完成了一系列万国储蓄会的项目。邬达克设计或参与过万国储蓄会的四个项目:原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7号万国储蓄会总部办公楼(已拆除)、巨籁达路(今巨鹿路)22栋住宅、毕勋路(今汾阳路)盘腾住宅和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
万国储蓄会1912年由西人盘腾(J.Beud in)、法诺(R.Fano)和麦地(H.Mad ie r)等人创办,总部设在上海。储蓄会的主要业务是发售有奖储蓄会单。储户每月储蓄一定金额,规定15年期满后发还本金,每月开奖一次,按照储蓄单号码中签领奖。这个方法利用了人们的博彩心理,生意兴隆。储蓄会在1934年发展到鼎盛,当时吸纳了全国储蓄额的五分之一以上,分支机构遍及全国,在暹罗(今泰国)也开设分会吸纳国外华侨的存款。
万国储蓄会将吸纳的大量资金用于投资债券和外汇,并从事获利丰厚的房地产业。同济大学华霞虹教授在《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一书中提到,从大楼建成时间来看,对于武康大楼旧名“诺曼底公寓”的命名一个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以法国地名命名。万国储蓄会旗下的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开发的其他公寓都采用同样的命名方式,如毕卡第公寓(今衡山宾馆)对应皮卡第大区,培文公寓(今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对应旧省名贝阿恩,赛华公寓(今瑞华公寓)指代萨伏伊。
克利洋行为万国储蓄会设计的几个项目中,最重要的还是储蓄会位于爱多亚路的大楼。大楼设计为典型银行建筑的古典主义风格,有着壁柱、额枋和爱奥尼克柱头。立面构图显示了帕拉迪奥创意(14世纪意大利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 r ea Pa l l ad io 1508-1580开创的建筑风格)的影响,也采用了希腊母题。
1919年12月,英文《北华捷报》刊登了新大楼落成典礼的报道。盘腾在典礼上发表讲话,他用一系列数据骄傲地介绍了储蓄会的飞速发展,资本从1913年的58万元剧增到2300万元。
邬达克参与设计的毕勋路豪宅,人称“白公馆”,今为上海沪剧院所在地(摄影:叶辰亮)
克利洋行为盘腾设计的毕勋路豪宅,则是一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白色建筑,有着壮观的大楼梯、弧形大门廊和塔斯干柱式支撑的阳台。后来万国储蓄会破产清算后,这栋豪宅成为白崇禧的住宅,人称“白公馆”,后来由上海画院、上海越剧院和日式餐厅先后使用。“白公馆”近年历经一次全面修缮,成为上海沪剧院所在地,经常举办传承海派文化的沪剧沪语活动。
初到上海的邬达克还设计并现场监理完成了万国储蓄会投资的美式风格住宅群——巨籁达路22栋住宅(现为巨鹿路852弄1-10号和巨鹿路868-892号的花园住宅)。L形布局的22栋住宅整体风格统一,在坡屋顶和入口等细部有变化,显得生动而丰富。别墅设施先进,有美丽的大草坪,深受好评。《密勒氏评论报》认为这是在中国较早成功实践美式公寓风格的住宅,“解决了上海的居住问题”。多家美资公司在此租赁房屋作为员工宿舍。这22栋住宅也是邬达克到上海后设计的最早的作品之一。1920年他在寄回家的明信片上,用草图和照片展示了这个项目,还配文解释他设计的两种平面图和四种立面图。
巨鹿路852弄内2号和10号,这是邬达克设计的美式风格住宅群(摄影:寿幼森)
作者:乔争月
原标题:武康大楼:好似巨轮的它,成为上海城市符号不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