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晃悠悠的木制
到坚固的石制
从跨越小河沟
到横跨大水系
中国桥梁
经历了从简单的跨水通道
到跨越山涧、不良地质
或满足其他交通需要
便捷交通的建筑物的发展过程
古纤道桥
始建于唐代的古纤道桥
其实跟历史上绍兴的水运有关
当时运河河面很宽
而且风浪很大
逆水行舟的时候需要纤夫拉纤
为了方便纤夫拉纤
官府出资修建了这座绵延百余里的“官道”
其中东起双梅上谢桥
西至钱清板桥的阮社段全长超过7公里
桥身纵贯于河道之中
与运河平行
桥面距离水面很低
据说桥面距离水面低是为了减弱风浪对船只的撞击力度。(摄影/马文晓,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4月)
龙脑桥
龙脑桥位于四川泸县九曲河上
学界赞誉此桥可与北京卢沟桥毗美
龙脑桥长54米
共有13孔、14个桥墩
中间的8座桥墩上
共雕了4条龙、两只麒麟
一只狮子和一头大象
当时的人们将民间喜爱的瑞兽
——象、狮子、麒麟与龙并置
反映了人们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龙脑桥是泸县现存龙桥群中修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桥。(摄影/袁蓉荪,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6月)
湘子桥
横跨韩江的湘子桥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
在中国桥梁史上是一个孤例
在世界桥梁史上也享有盛誉
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这座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
这里水流湍急,又有潮汐影响
建了56年才竣工
湘子桥全长515米
分东、西两段,共有18个桥墩
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后增建5个桥墩
称“广济桥”,正德年间又增建一墩
最让人称道的是
湘子桥中段用18艘梭船连成浮桥,能开能合
每年春季,韩江水涨,河面宽阔
湘子桥18艘梭船连成一线
颇似长龙卧波
图为湘子桥于“十八梭船”局部特写。(摄影/吴卫平,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5月)
河流立交桥
苏北的治水工程可以称得上
是中国水利建设的经典之作
淮安水利枢纽中一座特殊的“河流立交桥”
下面是担负着排洪入海
和灌溉功能的苏北灌溉总渠
上面是船舶穿梭的京杭大运河
二者交叉而过
它的作用是
在确保京杭运河正常航运的前提下
同时满足入海水道泄洪
及渠北运西地区排涝要求
苏北灌溉总渠与京杭运河交汇处,是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第二级枢纽工程。(摄影/缪宜江,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2月)
三岔河大桥
这是青藏铁路沿线最高的大桥
——三岔河大桥
位于海拔3800米的格尔木市纳赤台
全长690.19米,共有20个桥墩
其中17个桥墩设计为圆形薄壁空心墩
墩身顶部壁厚最薄处仅为30厘米
这座桥又是青藏铁路第一高桥
13号墩高达54.1米
最高建筑高度为85.6米
这座桥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
它的建成创造了世界高寒地区桥梁施工的奇迹
像巨人的双臂,横跨在高原峡谷上,高原那道道坚硬的山脊与钢铁的桥梁形成刚硬的画面,仿佛是强者之争。(摄影/童国强,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9月)
汤池河一号桥
图中,百年前依山而建的滇越铁路
与现代的南昆铁路交叉
汤池河一号桥从滇越铁路上方横跨过峡谷
中国拥有丰富多元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近年来,关于老铁路文化遗产的讨论越来越热烈
在国际竞技场上
中国第一条可能成为世界遗产的铁路将会是谁呢?
图中,百年前依山而建的滇越铁路与现代的南昆铁路交叉,汤池河一号桥从滇越铁路上方横跨过峡谷。(摄影/王嵬,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5月)
浅门大桥
温州的洞头半岛工程
是把洞头本岛与温州市区相连的大型工程
洞头半岛工程在洞头本岛
和三盘、花岗、状元岙、霓屿这几个大岛
以及三个无人小岛之间建设7座桥
岛岛相连,并与温州相接
使洞头成为半岛
五岛相连工程从1996年12月开始动工
2002年5月全部建成
这一工程的建成
使洞头岛的面积增加了一倍多
这是七桥中的最后一座桥——浅门大桥
它连接浅门山岛和霓屿岛
桥长130米
桥头竖有仿古牌坊,上书“浅门”二字
洞头半岛工程七桥中的最后一座桥——浅门大桥。(摄影/刘海鸣,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2月)
国贸桥
北京国贸桥是建国门外大街
和北京东三环路相交处的一座立交桥
始建於1986年,2000年拆除重建
原桥是一座分离式桥梁
长安街高架跨越三环
是北京首座使用钢结构的桥梁
重建后的立交桥为互通式
分为三层,下层为三环和长安街辅路
中层为长安街主路
上两层以苜蓿式立交桥的四条匝道链接
夜幕来临时的国贸商务区。在夜晚光线较弱的环境下进行长时间曝光的俯瞰拍摄,是目前无人机拍摄难以解决的难题。拍摄这样的照片,只有爬上高楼。(摄影/赵良鹏,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8月)
除了上述介绍的地点
各式各样的桥梁遍布中国各地
中国桥梁建设取得的成就
令全世界瞩目
居家隔离,喂饱自己的终极,就是炒饭。无论窗外的岁月多静好,躺平的日子多无聊,一锅热气腾腾的炒饭,就能让你瞬间醒脑,抚平褶皱不堪的心房,盼着胜利解封那一天终将来到。炒饭,就是这么自由奔放,铁火与大米的激烈碰撞,能唤醒沉寂的味蕾,复杂而玄妙。
时间计量的精确程度和时间价值感的强弱,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历史大潮的推动下,以计时器的更新和时制的变革为表征,近代中国的时间计量和时间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惜字如金的古人,最讲究遣词造句。除了“霡霂”“滂霈”“雴霫”,古人还会使用哪些词有文化地表达天气呢?
在遥远的东晋,也有这样一位处在生存高压下的诗人。他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杀戮,他的几位上司,不那么优秀。甚至,他还被要求卑微地向郡里派来的业绩考核小组长献媚。酒过三巡的他,每每想到这个疯狂的世界,心里就会有一个声音不断在他耳畔回响:荒谬,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在那个人人勾心斗角,都在企图创立自己一番功业的乱世时,他化身成了摆烂界的扛把子,靠着一手种田,竟引得后世文人竞相模仿,他就是:陶渊明。
对于大众而言,北京的中轴线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演进,最后形成了这条贯通北京全城的中轴线?作为统领北京老城的脊梁,它又将如何被保护和管理,如何与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相结合……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北京历史地理研究专家朱祖希在《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营城——巨匠神工》一书中给出了他的阐述。
《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八十高龄才开始提笔绘写富春江叠峰山峦四季变化的长卷大作。黄公望与西方天才型画者梵高不同,在七十岁前,他从未想当个画家。正如所有宋元明清的中国文人,黄公望幼年书读得好,一心只想参加科举考试进府做官。四十岁之前,他追求的是身份地位,这位了不得的巨人曾一度被摆在难以想象的乏味官职,杭州官府专收田粮赋税小官。
节目《国家宝藏》带火过很多文物,就连没看过节目的人都听说过“瓷母”,各种釉彩大瓶。一边嘲笑乾隆的“农家乐”审美,一边止不住惊叹那时的制瓷水平之高。我们以为是帝王的审美影响着时代,其实是督陶官这样的人将皇帝对美的想象转化成现实。而唐英,可以说是最懂雍、乾皇帝心意的人。而让瓷母得以诞生的,是一位卓越的督陶官——唐英。他任职28年,在清朝四位督陶官中,任期最长,负责监督雍正、乾隆时期清代官窑瓷器的烧造。
中国人讲究烟火气,而烟火气这三个字,差不多专指的正是餐饮小吃。因此,餐饮行业的繁荣,自古以来也被中国人当成了朴素的一类生活标准,城市有烟火,活着就有安全感。“烟火气”三个字,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是中华文明专属。在民生经济尤其是餐饮、小商品领域的发展,从古代开始就一直是中华文明为外人艳羡的一部分。
服装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政治就是一种高明的服装。皇后朝服,作为古代女人能到达的最高权位的象征,到底藏着多少秘密?正好我刷到故宫博物院的官方抖音帐号@带你看故宫。故宫研究员针对故宫文物带来权威讲解,目前已更新约50+期视频。这其中,服饰专辑狠狠吸引了我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