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幅旧照中,有五幅摄自峨眉山金顶,一幅摄自峨眉山万年寺。可以看到,当时的金顶,设施简陋,并没有想象中的金碧辉煌。除了简易观景栏杆之外,大部分建筑为木结构干栏式建筑。由于海拔极高,运输不便,当地僧众因地制宜,并没有修筑斗栱繁复的抬梁式建筑,而采用了巴蜀地区常用的吊脚楼式建筑。这种建筑以梁柱之间的穿插支撑为主要特点,用材不多,但也相当牢固。从照片上来看,与《峨山图志》中的“金顶祥光”版画大同小异,寺庙建筑基本上仍是清代旧貌。而由于万年寺的海拔相对较低,运输建设较为便利,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当时万年寺的寺庙建筑相对于金顶而言,更为精美考究一些。仅从建筑部件来看,万年寺建筑使用了瓦顶、牙帐、木雕神龛、牌匾、石阶等;而金顶建筑则只有木质梁柱,基本没有细部雕饰,且上覆茅草顶,则要简陋得多了。
金顶曾有“铜庙” 或有四座“铜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两幅摄于金顶的照片上,出现了三座露天陈设的铜塔。这三座铜塔无论从铸造工艺还是结构布局上来看,都与山西五台山铜塔有某种近似之处。
据考,五台山台中的显通寺铜塔,原非一座,而是有五座之多,应当是代表“五台”之意。而1920年代的峨眉山金顶,在室外应当也设立有四座铜塔,可能也是用来代表峨眉山的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山体的。虽然照片上只摄制了三座,但可能原有四座。如果露天陈设的铜塔,的确说明峨眉山与五台山铜塔之间有某种内在联系,这就只能从佛教义理上去解释了。在中国佛教名山中,峨眉山号称为普贤菩萨道场,五台山则是文殊菩萨道场;而普贤与文殊同为毗卢遮那佛的胁侍菩萨,合称“华严三圣”。这曾露天陈设于两座佛教名山中的九座铜塔(五台山五座,峨眉山四座),虽遥隔万里,自有佛法上的冥会神通。
圣积寺铜塔,梁思成曾摄录
当然,说到峨眉山的铜塔,则无论如何绕不开著名的圣积寺铜塔。如今,在峨眉山伏虎寺塔亭内看到的这尊铜塔,实际上当年并非置于半露天环境之下。而是置于圣积寺佛殿室内,只不过因为圣积寺已毁,移置于报国寺而已。虽然当年日本学者未能拍摄这尊室内设置的铜塔,但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等曾于1939年亲自考察过峨眉山,为这尊铜塔留下了完整的图档,并有详尽的研究记录,使世人得以一窥原貌。
可以看到,圣积寺铜塔由须弥座塔基、覆钵式塔身、阁楼式塔顶组成,形制十分特别。塔门上额铸卷草纹饰,额书“南无阿弥陀佛华严宝塔”,塔肚正中辟门,门侧联书为“皇图巩固帝道遐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法界有情同生净土”。门旁下部还铸有两身护法神,塔基座铸佛坐像;塔身“华严九会图”多为立像高浮雕——主尊居于上部,两旁普贤骑白象、文殊骑青狮,典型的“华严三圣”图像。中部铸罗汉二百多身;或托钵或奉物,造型各异,形态生动。
从照片上仔细辨析,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座“华严铜塔”,可能已经经过不止一次的拼接重铸,其本来面目并非如此。更为令人惋惜的是,梁思成看到的“华严铜塔”,所称“下部须弥座平面作亞字形”,现在这个“亞字形”基座也不复存在了。原来,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圣积寺废,“大跃进”时期铜塔险些被冶化,后来运到了成都,再回到峨眉。铜塔残件回到峨眉之后,“亞字形”铜座已经毁掉了一半,束腰以下都没有了,只能以石座奠基而成。
抚今追昔,百年旧影看峨眉。中日学者镜头下的佛教名胜,有神奇,有沧桑蹉跎;有独特,有大美无言。无论如何,这些原汁原味的历史图档,不但是中国佛教名山的珍贵存照,更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的生动写照。
(图片来源于收藏快报)
青海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地处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塔尔寺一经诞生,便成为藏传佛教僧俗信众膜拜向往的圣地,同时也受到历代中央王朝的格外重视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6月30日至7月10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在本届大会上,缅甸的蒲甘古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蒲甘坐落在缅甸中部平原的伊洛瓦底江畔,是一处欣赏佛教艺术和建筑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