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局部),纸本水墨,30.3×400.4cm
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潇湘卧游图》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南宋云谷禅师云游四海,后隐居于浙江吴兴,他不无遗憾地想到自己尚未踏足潇湘山水,于是请了一位李姓画家替他绘出潇湘美景,将画悬于房中,在床榻之上,就能欣赏潇湘美景。其后的乾隆也在《潇湘卧游图》题字表达这种雅趣:“潇湘烟雨为三楚佳境,每读苏轼题宋复古潇湘晚景图诗,辄为神往,惜不得一见也……一再展玩,云山楚水,真不啻卧游矣。”
卧游的本质
小川裕充将卧游的本质概括为三点:造型性、表现性和社会性。第一,画家从造型上把握山水画作为“时空间”是如何构筑而成,针对构成山水画表现的绘画空间本身,进行更基本的造型性卧游。第二,探究山水画作为理想的或现实的“时空间”,是以什么为表现目标,其所表现之物又该如何予以理解,针对山水画所表现的理想的或现实的地点,对卧游进行更高层的表现。第三,探求山水画在什么样的地点被绘制,在什么样的地方被收藏以及其被定位为怎样的物品;针对山水画的制作、赠送、购买和收藏过程,展开更为广泛的社会性的卧游。
小川尤其强调“视觉连想”在绘画创造和欣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种“连想”的完成,还需要观者的参与,画家必须由其所绘,诱发观者的联想。只有如此,画中的线条和墨色,才能被视为“山水”,从而感受到画面的“生气”。卧游的目的不在重新唤起诸如对潇湘、西湖等名胜的记忆,而是借由“连想”的参与,再次与画家一起进入山水画向观者展现的那个世界。
徐冰《背后的故事:北京塑料三厂的秋山仙逸图》,2015艺术家用干枯植物、麻丝、纸张、编织袋及各种废弃物在半透明玻璃后面造型,正面则呈现出一幅意境空灵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图/银川当代美术馆“声东击西——东亚水墨艺术的当代再造”展
卧游作为中国山水画很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呈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山水观,也是山水画图示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连接。山水画能带领观赏者的精神脱离城市,享受自然之灵秀,品味形式之精美、诗意之优雅、哲学之高远。
不管是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是郭熙《林泉高致》里的“丘园养素”,卧游都是对“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种山水情节的具体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丘挺认为,在山水画的造景里,卧游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图示手法。卧游把山水画的审美功能提升到一种非常诗意的境界,具有从世俗精神延伸到超越精神的功能。一些水墨画的题材呈现,比如渔樵、送别、山庄、隐居、雅集、问道等题材,都和江山卧游分不开。
“卧游实际上是深入到水墨画内在的一种状态,已成为水墨画家在日常表现中绕不开的一个概念。”丘挺说,“当我观看和体验自然的时候,卧游的概念非常重要。借卧游这一观念,推敲山水画里的情节性、叙事性,将物理、画理、情理糅合到一起。”卧游在于实践者的心理想象,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凡是能让作者引发审美想象的载体,都是卧游的媒介。
(明)沈周《卧游图》册,纸本设色,每开纵27.8厘米,横37.3厘米
读他的山水画,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令人应接不暇。有时满纸烟云,千岩万壑;有时春意盈纸,山花烂漫;有时悬崖陡壁,咄咄逼人;有时细流如带,如云如雾——或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或刚劲雄逸,平淡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