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路旁的又合书舍
▌李建国
刚到武汉的那一年,对这湖泊遍处的江城兴味盎然。周末我便用手机导航,搭乘便捷的地铁,先后去了多家书店。其中,又合书舍给我以最深的印象。
到了八一路的又合书舍,先会看到一个很特别的招牌,是店主自己写的(因为2019年军运会的缘故,现在做了统一的招牌)。书舍的店面很小,但里面的书却不少。顺着书架往里走,是一个小而窄的通道,拐进去就是内室了,三面墙上都是高高的书架和层层书籍,另一面墙的那里布置了一个小小的柜台,老板常坐在那儿刻印章或整理新收来的书。店主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就是收集日记本。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本上世纪70年代末的杭州大学生的大学日记,里面记录着那个时代的生活琐细。
去的次数多了,便和店主有了更多的交流。尽管这些年实体书店生意不佳,甚至可用“惨淡”二字来概括,但店主扬了扬倔强的眉毛,不无坚定地说道:“有些事总得有人来做!”看一本本旧书,其扉页带着有作者题字的,或泛黄书页上读者留下的勾勾画画,店主就会感到它仍保持着智慧与生命,愿意它因缘际会找到新的归宿,使它重新流动起来。
又合书舍虽小,但每有三四书友邂逅,就关注的书籍,各自畅言,不意中便形成了一个汇聚思想的空间。那个时候,只要有空闲,我都会抽时间去书舍看看,每次去聊一会,然后买上一两本书。记得初次去又合书舍,便遇到一位老师辈的人抽下书架上的书并与身边的朋友聊起聂华苓。在其后的阅读中,我便留了心。读书也自有其内在的连贯,其后我注意到聂华苓的女婿李欧梵的作品,也注意到李欧梵的老师夏志清先生,其后又关注到夏志清先生的哥哥夏济安先生,还注意到夏志清先生另外的一个学生王德威。这些于我而言,可谓涟漪漫泛,荡出多少新窗。
近日,地安门新华书店举办了“为宝雅集”活动,主讲人全是老北京人,最年长的已经91岁。地安门新华书店堪称北京中轴线上最老的书店之一,书店掌门人说:“我们办雅集就是想把老街坊喊回家
近日,网络上的一个讨论吸引了大家的关注:网红书店,到底毁掉了多少人?这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这讨论的是,大家去网红书店到底是去拍照、打卡、遛娃、买文创、喝咖啡,还是去看书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