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鉴赏|追寻怛特罗:看古代瑜伽和造像里的神祇礼拜
怛特罗自诞生之日起直至今天,从未停止过对人类宗教、文化以及政治规范的挑战。从公元6世纪左右萌芽于印度,坦特罗思想始终与一系列革命思想浪潮——从早期印度教和佛教的演变,到印度独立战争,再到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反文化运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怛特罗:革命的启蒙”特展原定于4月23日在大英博物馆开幕,目前由于疫情或会推迟,那么怛特罗究竟是什么?
怛特罗,梵文为Tantra,来自词根tan,意为“编织”或“构成”,引申为一类教化典籍,通常以男女神祇对谈的形式书写。此次将举办的特展将展出部分现存的最早版本的怛特罗文献,将展示包括瑜伽和造像在内的丰富多样的神祇礼拜仪式。通过上师(guru)的指引,修行坦特罗不但能完成向灵性的转化,同时也能获得长生、飞行术等世俗意义上的神通。
《甘露金刚续》,贝叶,尼泊尔,1162年,版权所有©️剑桥大学图书馆
很多怛特罗经典中所记载的仪式,比如性爱仪式以及在仪式上使用麻醉品、人体遗骸等禁忌物品的做法,都触及了社会和宗教底线。然而,怛特罗挑战的正是这种“二分法”,它教导信徒世界万物皆神圣,即使传统观点中所认为的粗俗与不洁也不例外。
怛特罗的兴起
公元6世纪,随着印度大陆北部的笈多王朝和西南部的伐迦陀迦王朝相继覆灭,很多新兴政权纷纷建立。也正是在同一时期,怛特罗逐渐发展起来。尽管此时政治局势岌岌可危,但却并没有影响艺术的蓬勃发展。怛特罗所承诺的神力吸引了很多的当权者,寺庙也常常引入怛特罗神祇作为保护神。
花岗岩陪胪造像,泰米尔纳德邦,印度,11世纪
怛特罗密教神祇陪胪(Bhairava)便是其中之一。陪胪最著名的事迹是斩杀了主流印度教中的创世之神梵天,并以他的头盖骨制作成颅骨碗,从而彰显了怛特罗修行的无上力量。
下面这尊铜像表现的是诗人凯莱卡尔·阿玛耶尔(Karaikkal Ammaiyar),她舍弃了作为温顺妻子的身份,追随陪胪,成为陪胪最早的信徒之一。怛特罗灌顶仪式对信徒的社会背景并没有限制,其对印度种姓制度的挑战极大的吸引了女性和其他被边缘化的人群。
凯莱卡尔·阿玛耶尔铜像,毛汗·斯塔帕蒂制,约1990至1992年
色彩本身并没有情感,但我们的情感却总是充满了色彩,艺术家常赋予不同的色彩以特定的思想、情感内涵。对某种色彩的偏爱,往往反映了不同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状态。
原标题:来自秋日的艺术灵感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一刻,我已等待得久了
北京头条客户端2月18日消息,中国铁路文工团著名评书艺术家田占义先生因急性心肌梗死医治无效,于2020年2月18日10:50在北京301医院去世,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