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桃宫何时拆除的?
如果说蟠桃宫的正门门前广场是整个庙会的“核心区域”,那么在蟠桃宫的后面,越过一个高坡,则有着别样的活动,那就是赛马。陈莲痕在《京华春梦录》中写道:“宫后有广场,五陵豪贵,畿辅游侠,咸盛饰名骥,驰逐于香尘软草间,竞夸捷足,博得美人芳彩,未尝非众香国中之一段韵事也。”毕竟蟠桃宫供奉的是西王母,不管庙会还是日常,来拜她的不少都是女子,所以就有那些血气方刚的青年,用赛马来博人眼球,希冀能博得来往的佳人一笑。“人骑在马上,马虽四蹄翻飞,而步调均匀,大小一致,力能致远,一气而竟全程,人在马背上,就像坐在炕头儿上一样安稳”,于是围观的群众发出如雷的叫好声,掌声更是不绝。对此,有人颇有讥讽,如让廉在《京都风俗志》里说:“士女拈香,游人甚重,轻浮纨绔之徒,于郊野驰马驱车,往来冲跑,以夸奇斗胜为乐。”也有人以为诗意,如《北平庙会调查》:“长堤纵马,飞花箭洒绿杨坡;夹席联觞,醉酒人眠其草地。”但无论怎样,扬鞭豪纵总不负春光一场。
对于儿童而言,蟠桃宫庙会上最值得回忆的还是吃和玩儿。吃食摊上最有特点的是豌豆黄,用大号砂锅煮好,临时排出来切成三角形的零块,中间裹着红枣,一枚铜元可以买到一块,味道极好。而吸引孩子们的玩具就多了去了:比如“泥饽饽”,就是用黏土烧成半身模具,有人物或动植物的形象,孩子们自己和好泥土,填入模具上的凹进部分,待到泥土半干时用力磕出;还有空竹和风筝,孩子们买完就在现场玩儿起来,于是地上空竹和天空鸽哨的声音汇聚成两条嗡嗡的河流,在春天里穿梭流动……
蟠桃宫以及蟠桃宫庙会的消失非常突然,说法不一。据笔者查考到的史料,大约先是1957年庙会停办,次年,蟠桃宫被拆改为眼镜厂,但建筑还在,也有说直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还有庙会的。1987年,因为修筑东便门立交桥,蟠桃宫正好位于主道上而被全部拆除,只剩下原来放置在正殿东房里的那块“护国太平蟠桃宫碑”,被作为文物移至立交桥南侧的绿地中予以保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家住在建国门外的二道街,而母亲的单位在通惠河南岸,有时父亲骑着自行车带我去接她下班,会绕到东便门那边遛一圈,我依稀记得在某个小土坡上有一座残破的小庙,在夕阳和晚风中形单影只……也许我的记忆有误,毕竟那时的北京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它们走过了历史,并在岁月的流逝中黯然褪色,给后人留下的只有无限的惆怅。(呼延云)
“一个书店”是一家书店的名字,从4月1日开始,这四个字在西二旗回龙观繁华的商业街上,从白天到黑夜都明亮着。正是从这一天开始,这家书店升级为24小时模式,从而成为昌平区首家24小时书店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故宫已闭馆70多天。4月5日上午10时,故宫午门缓缓打开,两位讲解员行走在空无一人的石板路上,将紫禁城春天的满园绚烂,通过手机、电脑屏幕传到了千家万户。
酒泉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有吃麦芽包子、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一系列风俗活动。据老辈人讲,麦芽包子是酒泉民间特有的一种美食,在清明节这一天,有条件的村民都会在家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