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人敬畏月亮,奉其为月神,列入祀典之列,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随着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掌握,人们对月亮敬畏的成分减弱,尊敬和喜爱的感情成分增加,逐渐发展出赏月、玩月文化。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节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在老北京,一进入八月,街上就出现了卖兔儿爷的,他们或在街边摆摊,把大大小小的兔儿爷由低往高摆成兔儿爷山,迎来人们的关注和选购;或挑着挑儿沿着胡同叫卖,由此拉开了北京人过中秋节的序幕。
随着中秋节的渐近,光明网与酷狗音乐人、5sing原创音乐基地共同发起的“秋月有声”网络中国节歌曲征集活动持续升温,先后得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等媒体关注。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传统文化节日,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因时值秋季七、八、九3个月正中而故名。亦有些地区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狂欢一次,名为“追月”,即所谓“十五的月亮,十六的最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