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化宗教,一直争不过印度的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崇信道教者远远少于信仰佛教者,其实佛教的道理易懂难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而道教则注重实修实练,要求信仰者与道合一。
道教精神在于修身养境,灵与神合,以自身之修养来抵御世间之俗气,戾气,凶气,反而培养精神,固元守一。
谈到道教,笔者不得不谈到自己的恩师庄裕德。
南洋道教门派繁杂,多从中国正统继承,南洋诸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中又以新加坡为中心。因为新加坡经济发达,乃南洋之交通枢纽,又是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且文化底蕴远远深厚于其他等国,华人占据总人口相当的比例,故适宜道教文化传扬。
最开始的道教文化不过是人民祈求平安幸福的渠道,然而待着物质生活渐渐提高,人民的需求从物质提升到了精神。城镇经济在发展,世界在发生剧烈的改变,人民迷失在经济和城建的压迫中,不断询问自己内心深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笔者之前对道教不甚了解,只是读过一些道教经典,诸如《道德经》、《太上老君常清静经》等。明白一些诸如“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的阴阳之理。也尝试去理解“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物,物无其物”的哲学道理。但是始终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也曾听说过道教符咒可以趋吉避凶,驱使鬼神的说法,然而一直半信半疑。
笔者在南洋留学时,有一日突发奇想,前往新加坡的宗教文化中心——福禄寿大厦进行观摩。偶然见到一座“妙吉轩”外张贴着收徒传法的告示,笔者怀着虔诚的心前往参谒,发现这是一位肃穆清秀的老师傅。于是正式拜师学习。
在恩师的点拨下,我才发现,原来中国的道教内涵和精神可以体现在如此诸多的方面:
一、道教秉持唯心主义的哲学观,极其重视精神和心境的修养。
心,是道教修行的重点。笔者恩师常常教育弟子要怀着一颗“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心,在易学中,仁慈对应着木,即人体的肝胆,义气对应着金,代表人体的肺呼吸系统,礼对应着火,象征着人体的心脏,智慧对应着水,象征着肾脏泌尿系统,而信代表着土,是人体的脾胃消化系统。而在中医学术理论当中,也相当认可这一说法。于是笔者认识到了原来道教文化和中国的远古科学(易学)、远古医学都是相互论证辩证无碍的关系。而且修心即是修德,修身。心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枢纽,只有心正,方能行正。从入教门的那一刻起,弟子就应该学会尊师重道,利己利人。时刻根据自己的行为返修其心。而恩师庄老师的先天五老法门,则正是以按照仁义礼智信五常观念从而对应道教先天五位尊者为理念而创造,符合自然之科学,深得中华学术之神髓。
二、道教重视对于气的领会。
笔者第一次接触到“气”的概念,是从苏辙的“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中领会到的。苏辙认为文章乃是文气之所结成,与孟子的“善养浩然之气”不谋而合。没想到在道教中,恩师对于气的修炼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在恩师的指导下静坐修身,以古老之手印和天地相灵应,竟然能够引气入身,从而亲自感受到宇宙之浩瀚,人生之胜境。
三、道教重视对于密咒的修持,善于运用音波来祛除杂气。
人间最重要的几种信息传递方式为;气、光、音。当我站在你对面,向你吹气,你能够感受到我的细微情绪。但如果隔上一道玻璃,气则无法沟通。此时仍可以看见对方,从而做出反应,说明光比气强大。而如果隔上一堵墙,则气和光均不能使双方进行沟通,唯有音才能让双方沟通。说明音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重要工具。道教的咒语符合“在形为正,在音则亢,在义则光”的总原则,经历了千年的磨炼,成为了人明心见性的重要工具。恩师曾教导弟子以“金光法咒”、“六字大明咒”等常用咒语,并以特殊频率发之,且能在行住坐卧之中常常秉持,余受益于此法匪浅,仍忆恩师赐名曰:六字卧禅法。以咒语震通中脉,使身体跟随震动,祛除杂秽之气,符合养生之道。
四、道教重视对于灵的领悟,追求人生之成功。
灵是人通过音和气沟通自然之后的最终体现。灵动的奥秘在于人能够超越尘俗,感受到宇宙之能量,从而引动祖师之秘法加持自身身体灵魂。灵动之法之基础在于心正行正,才能与自然相沟通,从而灵活的解决自身之烦恼。人只有改变自身的磁场,才能改变自身之环境。小人,疾病,灾祸,都是由人之心而引发,心动则法动,故道教之修行最终目的,在于改善人生。
笔者之前也曾深陷于烦恼之中,遍寻法门而不得要领,深感道教文化神奇之至,也常感念恩师之德辉,故书此文,以怀之。
作者:善古维贤,中国古典意象诗协会主席,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参花》杂志社封面人物,吉林省文史出版社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