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至3月5日,由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RCRA)、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华网、徽州之友和上庄书院主办的“老外乡村过大年之徽州行”文化体验活动在安徽省举行。来自土耳其的爱达、来自罗马尼亚的安雅和来自巴基斯坦的巴启明穿行于白墙黑瓦的古村落,听徽文化学者讲述徽州古建、美食、民俗,亲身参与溪头镇汪满田村和上庄镇上庄村的节俗活动,为古徽州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而感到赞叹。
歙县县城
古徽州辖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同时,徽文化是我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对其的研究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徽学”,其中徽商和徽州宗族文化、徽州工艺、古村落和徽派建筑、民间信仰与民俗、徽菜等文化内容深邃广博,令对中国乡村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外国友人们深感震撼。
吃毛豆腐
邵老师讲徽菜
邵老师演示做菜
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也是徽州对华夏美食体系的重要贡献。品尝当地美食是著名徽州摄影师、徽州之友发起人张建平老师带领外国友人们领略徽文化的第一站。2月28日晚上,在歙县县城的一条小巷中,一行人围坐在毛豆腐师傅周围的条凳上,一边享用刚出锅的豆腐,一边听师傅讲述本地老人们对毛豆腐的热爱之情。3月3日,著名徽菜专家邵之慧老师则向大家介绍了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功”的特点与徽州地理条件的重要联系,以及徽菜在历史进程中的流变,并亲自下厨为大家展示了几道徽州土菜的做法,令以往只是对中国菜系有初步了解的外国友人们近距离观察了一番徽菜的制作。3月5日,爱达、安雅和巴启明终于有机会自己动手,尝试制作绩溪小吃,也是旧时当地人外出远行时吃的干粮——“粏粿”。
学做粏粿
粏粿
白墙、黛瓦、马头墙是徽州文化的静美底色。在五天多的旅行中,张建平老师、张骏西老师、汪霆老师、朱子荣老师等多名专家带领外国友人们参观了歙县古城、呈坎古村、唐模水口园林、上庄镇棋盘村等古建筑群。徽派建筑的特点折射出徽地深厚的宗族文化。三位外国友人都惊叹于徽州牌坊、祠堂、民居在雕刻上的精美工艺。朱子荣老师向他们解释道,徽州民居梁柱上刻画的鹿、狮、刘海戏金蟾等不同题材,含有求财、求禄等不同愿望,也是房屋主人不同身份地位的直接体现。呈坎古村、棋盘村一曲、一直的村落规划,也体现出风水文化在徽地的厚重蕴含。
呈坎古村
徽派建筑内部的木雕
徽派建筑内部的木雕
在溪头镇汪满田村,一行人亲身体验了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鱼灯会”。几百年前,村人出于减少火灾的强烈愿望,试图通过用纸灯模拟鱼儿在水中的游动,寓意以水克火。这一民俗绵延至今,逐渐演化为全程由村里十到二十几岁的孩子们牵头组织、筹款、制作的形式,家族里的长辈们希望借此锻炼后辈们的个人能力。尽管今年孩子们开学早,鱼灯会筹备时间非常紧张,村中还是有四个支会做起了自己的大鱼灯。17岁的总鱼头汪文泉淡定沉稳,几个小鱼头团结一心,更有远在外省工作的哥哥姐姐们赶回来助阵,正月十五的前两天,他们甚至“加班”到夜里十二点、一点,在大人们的指点下赶制鱼灯。正月十五的下午,巴启明、安雅和爱达也热火朝天地加入了他们,从宗祠到各家各户,帮忙给鱼灯上色。当天晚上,黑夜的幕布上,大大小小的鱼灯闪烁着温暖吉祥的橙红色,它们在热闹的鞭炮声与灿烂的烟花下,穿梭在汪满田的街巷村桥,在村中的小广场上翩舞游动,喜庆非凡。热心的村民把自家的小鱼灯给巴启明和安雅玩耍,让他们好好体验了一把村里过年的气氛。
学做鱼灯
和小朋友合影
和小朋友合影
鱼灯
鱼灯
3月4日,上庄镇余川村举办了“抬汪公”的大型祭祀活动。作为徽州人崇拜的“古徽州的第一伟人”“太阳菩萨”汪华公的故乡,余川村的“抬汪公”声势浩大、游客济济。村民挥舞着足有120年历史的神旗,率领浩浩荡荡的队伍,或抬着汪华公塑像、各类布扎的牺牲,或敲锣打鼓、扮作马队、挥舞长龙,绕村一周后登上祭坛。三个外国友人紧紧跟随着他们的脚步,留下珍贵的影像。对他们而言,徽州人对汪华公的信仰是他们以往没有多少接触的,为汪华公举办的盛大纪念活动也是格外特别的。
抬汪公
抬汪公
尝试抽水工具
尝试敲鼓
吃炸小黄鱼
“老外乡村过大年之徽州行”活动最后一天的下午,大家聚集在上庄书院。爱达、安雅和巴启明向在座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们分享了徽州文化最令他们震撼的部分,并简单介绍了他们国家的乡村现状和乡村文化保护情况。张建平老师表示,徽州文化具有包容性和文化人气质,它欢迎那些能与其共鸣、能识其精粹的“新徽州人”的融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刻)代表性传承人洪建华表示,徽州文化保护工作需要本土力量和外来力量的联合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