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婷
超模刘雯曾于2015年12月为时尚芭莎拍摄杂志内封,照片以“寻找失落的中国美”为主题,画面中美人娇慵,手中变换的团扇更是引人注目,或轻扇,或掩面,举手投足间尽显东方美感。
这些令人浮想联翩的精致团扇,全部出自于姑苏城内的李晶之手。虽未至而立之年,但他已在团扇这方寸之间经营多时。他说自己不是商人,只是一个“做团扇的匠人”。可细观其团扇,却难见匠人之气,而多显文人之质。
情起梨园
堂堂七尺男儿何以与小小团扇结缘,这里少不了戏曲这位红娘。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十几年前电视上正播着程派京剧的《锁麟囊》,旦角的穿红戴翠一下子吸引了高中生李晶的目光,国粹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古板,反而有点儿意思。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已悄然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一曲入戏,随着对戏曲兴趣的愈发浓厚,李晶报名参加了由浙大开设的京剧培训班,上课的第一天他就提早到了整整一个小时。之后的每一堂课,他也都是最早到、坐最显眼的位置。彼时应培训班邀请前来指点的叶盛华老师也对这个小伙子印象深刻,“当时他离我最近,嗓门最大,唱得很难听。”
可这位“唱得很难听”的笨学生,却被分到了旦角组,还是第一个被叶盛华老师叫去家中开小灶的人。面对老师的分组,李晶一开始很难接受,即便很多男旦都是名角,但毕竟不是主流,可他最终还是被叶盛华老师的话语所劝服,“你假嗓子比较好,不要害怕去唱女性的角色。对于艺术而言,自然与适合才最为重要。”
从此李晶便开始关注与戏曲有关的一切,尤其留意旦角所用的舞台道具。而这一留意,他便像觅得幽径,不知不觉走进去,渐入花丛深处,难以回头。从点翠头饰、演出服装,到团扇、银件,无不涉猎。读研究生时,他甚至开始做起收藏。
在收藏的过程中,李晶得到了一把老团扇,因时隔久远,他已记不清自己是如何得到的这把扇子,只记得自己当时看到它的心情,“可惜了,是一把工艺上乘的清代团扇,但是扇面破损了。”怀着惜物的心情,李晶尝试找师傅修复团扇,却未能如愿。修扇子的师傅只告诉他,“这是缂丝扇面,现在很少有人会做。”
缂丝?经过翻阅资料,李晶逐渐了解到它曾有过家家户户自给自足的辉煌时代,也曾作为皇家的御用织物,它以生蚕丝做经线、彩色熟蚕丝做纬线,由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样,用小梭子分块缂织而成。因为每种色彩的纬线都会和图案中的经线交织,但不贯通全幅,所以又有“通经断纬”之称。虽然缂织机单人即可操作,但是在工业化生产的当下,人们几乎无法从织法上分辨绫、罗、绸、缎,更何况拾起梭子织布呢。
一扇入行,面对往昔之美今日难现的缂丝团扇,学设计的李晶心有戚戚,决定以己之力,尝试做缂丝团扇这一传统手工艺品。
姑苏制扇
对于这一决定,李晶的父亲虽然没有明确反对,但也并不支持,总觉得他做这些不太合适。加之李晶也做古玩收藏,每次回家,父亲总会对他讲,“你要小心一点,不要被人骗。”并建议李晶回到老家找一份类似公务员的稳定工作,但李晶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执意要到苏州做团扇。面对儿子的执拗,父亲最终让步,并给了他十万元作为学艺费。
揣着父亲给的十万元,李晶又和好友借了五万,再加上自己之前的积蓄,他便只身来到苏州,创办了嗜闲居团扇工作室。在李晶眼中,苏州这座古老的城市,保留了很多宝贵的传统技艺,为自己做团扇创造了更多机遇与可能。
初到姑苏,李晶的当务之急便是寻找做工精湛的缂丝老手艺人,而他们大多分散居住于苏州的下辖市县。李晶至今还记得自己去找第一个老手艺人时的情景,“先坐公交到乡下,再转小巴去村里,缂丝师傅站在村口接我,大概又走了几百里地才到她家中,见到了纺织成品,算是正式见面。”慢慢地,一传十、十传百,缂丝老手艺人们都知道来了个做团扇的小伙子,很多人都愿意接李晶的扇面纺织活。
而一把完整的团扇,除了要制作扇面,还要制扇框、勾画稿、制扇面、制扇档、制流苏、裱扇面。若要细分,则可能还会需要金银錾刻镶嵌、烙画、雕刻、结绳、大漆等更细致的工艺。有时甚至会需要八到九名师傅,才能完成一把做工复杂的团扇。
幸而苏州传统工艺保留多且齐全,李晶有时也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遇上合心的师傅。因为要设计扇面图案,他总去同一家打印店打印画稿,打印店的老板娘也满心好奇:“你怎么总是打印这些花花鸟鸟?”李晶解释说自己是做团扇的,老板娘就给他介绍了自家隔壁的老匠人,“他是做嵌银丝的,你肯定用得上。”李晶便到隔壁拜访,并对老匠人的嵌银丝活儿爱不释手,遂将其纳为工作室的一员。
到目前为止,李晶的工作室大约有二三十位师傅,每人各司其职,最终由李晶统筹全局。他既亲自参与团扇的制作、考虑各个工艺部件的美学搭配,还负责市场销售、邮寄收发货物。由于师傅们都在自家做活,为了提高效率,李晶也教会了他们如何使用微信、快递。得益于此,现在李晶与师傅们交流想法、传递图片、寄送扇面再也无需一趟趟亲自下乡。
在李晶眼中,团扇虽小,但却蕴藏了很多传统工艺:扇面不单只有缂丝,还可以尝试丝、绢、绫罗等材质,辅之以书画、刺绣;扇框材质多样,形制各异,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扇柄亦有竹木牙角之分,可配之以精致的回龙须。这些搭配组合在一起,就会诞生许多奇妙的乐趣。
痴于团扇
为了探索制作团扇的更多可能性,每遇到不同工艺与材质,李晶总会条件反射地想到,这些能不能也用到团扇的制作上。苏绣的繁花,缂丝的沙鸟,镶嵌的银饰,雕刻的花纹……它们都能在李晶的团扇中找到安身之所。而如何搭配这些材质与工艺,如何设计出更美的扇子,便是李晶最下苦心的地方。
整把团扇,最惹眼的莫过于扇面。李晶的扇面设计灵感最初来自古画,陈洪绶的《水仙图》、李安忠的《晴春蝶戏图》、马兴祖的《疏荷沙鸟图》都曾被李晶用缂丝团扇加以演绎,“古画本身文雅简练,其实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此外,古玩藏品也能成为李晶设计团扇的元素之一,以点翠做扇档,以玉佩为扇坠……以旧入新的团扇,古意翻出新花样,也堪入收藏之列。目前,李晶也开始进行手绘扇面,无论是萌宠,还是孩童,皆可入画,构成一幅幅兴趣盎然的扇面。
与日本团扇扑面而来的匠气不同,李晶的团扇更多透露着一丝文人气质。谈及对匠人的理解,李晶说道,“日本追求的是工匠精神,要把东西做到极致,无人超越。而我们中国人更多是点到为止,但意味深长,余韵无穷。”
回顾做团扇的这三四年,李晶坦言自己也走了不少弯路。一开始竟然会拿着打印出来的古画稿,直接找缂丝师傅做活,等成品拿到手,李晶才傻了眼,“缂丝师傅虽然手艺精湛,但是不精通画艺,色彩搭配也难以令人满意,甚至都不能生动表现抓树枝的鸟爪。”于是每次放活前,李晶都要描绘清晰的画稿,有时还要将局部细节放大在画纸上。此外,他也要负责配色,每做一把扇子,都要在卖线的铺子里仔细挑选上两个小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做出的扇面符合自己的心意。
拿到古雅的扇面,喷水熨平后,李晶便开始配扇框,或是自己修复的老扇骨,或是自己亲手烘烤的新扇架。接着便涂胶,这贴扇面的糨糊,也由李晶手工制成,“选用手工糨糊,是因为它比化工胶水分充足,比市面上的糊精厚润,有调节的余地。”刚裱好的扇面还有黏着的痕迹,不甚美观,所以还要为之包边,再配扇坠、上回龙须,整个过程李晶一气呵成,亲力亲为,“这种感觉就好像谈恋爱,很想见到对方,既有期待感,又迫不及待。”
微商经营
美得不可方物的团扇,何以食人间烟火、走向大众呢?李晶走的是微商路线。他2010年开网店,同时也会在微博、微信上出手团扇。最开始时,都是他一个人在打包、发快递。
今天的李晶,网店已有2.6万的关注量,而他本人也拥有着6.8万的微博粉丝、5000的微信粉丝。主业做团扇之余,李晶也从事收藏,从老珊瑚、文明杖,到小砚屏、帽后饰……收藏范围之广令人咋舌。俗话说“以藏养藏”,他也时常在微博、微信出手藏品,即便有时他会在正文提示“价格不便宜”,但是往往照片刚刚发布,物件不出十分钟就被一抢而空,常有网友在评论区哀嚎,“这卖得太快!”
也会有人私信李晶,请他做团扇的定制业务,于此,李晶也会犯难,“要是关系很近的,他信任我,我就做了。一般不做定制,因为个人审美不同,我不喜欢别人把我的作品改得面目全非。”但面对懂行的业务要求,李晶则乐于接受。一个拍摄宋代电视剧的剧组曾经向他借团扇,一听对方提到“宋代男子皆执团扇”,他当即签下合同,“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女子才用团扇,其实不然,折扇到宋代还没有出现呢。遇到懂行的人,当然乐意合作。”
不仅顾客看上了他的扇子,时尚芭莎杂志也对其团扇格外钟情。那时摄制组想要拍摄一组能够展示中国传统美的照片,遂向李晶的朋友借取古董发饰,并问其是否有好的团扇淘宝商铺推荐,朋友一笑,“这次拍摄,请的是大牌名模刘雯,穿的是高定礼服,戴的是古董老银发饰,团扇怎能不讲究?”于是便把李晶的团扇介绍给了摄制组,双方商谈融洽,当即租赁了几把团扇,成为照片中美人手里的点睛之笔。
即便众人皆为其团扇倾倒,李晶个人依旧追求低调,没有任何超乎常人的销售盈利渠道,若非说他有什么秘诀,大概唯有“作品”两字而已,“代代都有能工巧匠,不同时代也各会有或受欢迎、或不受欢迎的工艺品,我更多专注于作品本身,”李晶说道,“作品好了,自然能得到顾客的青睐。”
嗜闲而居
李晶的工作室位于姑苏城内平江区吴趋坊附近的小巷子里,藏匿于市井之中,在他看来,“无论何人前来,都必须车停在外面,人走进来,这是对这门手艺的尊重。”而一旦推开那扇木门、踏入小院,便仿佛来到一片静谧之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白墙黑瓦的小楼。
小楼面积虽不大,但是楼上楼下布局紧凑。
一楼设有展览室,分门别类地陈列着李晶的藏品,发饰、摆件、漆器、金银制品……透过玻璃抽屉,仿佛可以嗅到那些老时光的诱人味道。偶有客人请求仔细看看,李晶便从中拿出,似乎也并不那么宝贝。东面的墙上挂着许多苏式团扇,都是他近些年陆续攒下的作品。二楼则是李晶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工作台上堆放着各种布料、扇框、扇坠,虽凌乱却丰富。它们静静等待着装裱,完成最后的蜕变。
虽然李晶为工作室取名为“嗜闲居”,然而他却难享清闲,但不时会有客人慕名前来参观。李晶就不得不放下手头工作,为其布茶,领其参观,为其讲解。对此李晶却不觉打扰,“我想通过自己的工作室,把平时只能隔着博物馆玻璃窗才能看到的精美团扇,近距离地带给同时代人。”
同样慕名而来的,还有李晶的徒弟。他原本在景德镇做瓷器,然而今年经济不景气,就想来李晶这里帮忙,并提出只要管吃住就行,不用任何工资。李晶发现他审美不错,修补手艺日有所长,且为人努力好学,就收其为徒,并正常发放工资。除此之外,李晶还另有一个曾是快递员的徒弟。对于收徒这件事,李晶笑谈,“虽然每天微博上都有人说要跟我来做,但可能机缘不到,且我这边人手也够,所以目前没有再收徒的打算。”
从七月下旬开始,各方电视、报纸、广播、公号……都开始争相报道李晶与他的团扇。白天录制节目、拍摄纪录片,晚上他还要接受一两个排队等了好久的电话采访。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体,李晶很少拒绝,“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多一些渠道了解团扇。”现在他通常都要到晚上十一点才能结束一天的采访。但对他而言,又到了该做工的时间,“这几天都在拼了命地做,每天熬到三四点,大概能做出三四把扇子。”
夜又深了,小楼二层的窗户亮起灯来,李晶又开始缂画一场有关团扇的梦了。
图片提供/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