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人崇拜白色,认为其纯洁、端庄、超脱凡尘,故无论着衣、门楼都善用白,而坐拥蓝天、环抱洱海的地理位置,又让其与蓝色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如此一想,便也不难理解,为何出自其手的扎染会将白蓝结合的如此美妙动人。
白族人一生离不开扎染,扎染的蓝与白,透过千年时光,早已浸润成白族人生活的底色。初降人世的孩子需用染有八卦图案的布包裹;老人的寿衣,要用反复浸染七八次,颜色深如墨黑的扎染布裁制;女子出嫁,嫁妆里必带扎染布做的衣服、头饰、床上用品……
在白族人聚居的大理州,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懂得了“染采纹秀”,特别在盛唐时期,扎染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已做帝王贡品之用。染布技艺密不外传,除了喜洲镇及巍山邻近之地外,均不产扎染,而相较于周边坝子,坐落于洱海之畔的周城村,因其扎染技艺和规模最为闻名,鼎盛时期,村里“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
白族扎染的染料来自苍山上天然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用得最多的是板蓝根,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在松木桶中沤制成染料。
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色时,将白布上画好的花纹部分用针线缝起来,俗称扎花,扎好的布被称为疙瘩布,疙瘩入染缸浸染时不着色,展开后即形成花纹。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染液的浸润,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薄如烟雾,轻芳蝉翅,芳隐芳现。
根据花色、图样明暗的艺术需要,浸染的次数也有各自讲究,漂蓝色布一般浸染2道,毛蓝色布要浸染4道,藏青色布则要浸染6、7道。越染得多蓝色就越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概便是这个道理。
每一次浸染费力气不说,每染一道还要捞出晾干,再染下一道,一批布要几天时间才能染成。染好晾干后的疙瘩布要拆开漂洗,在蓝和白的边缘部分会出现一些淡淡的渗透,图案产生自然晕纹,色彩就显得更为柔和。待碾平后,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成了。
苍山脚下的蝴蝶泉,距离周城村不过一里。泉边“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白族人不解合欢树花朵为何似蝴蝶,且还能招引蝴蝶,于是,敷衍出类似恋人投水化蝶的故事,蝴蝶泉也被人们尊为了爱情泉。周城扎染的花纹中,最多的也自然而然少不了千姿百态的蝴蝶,既有“白”,又有“蝶”’,想来应该是象征纯洁忠贞的爱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