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与户,都是屋子的入口,组在一起叫作门户,一个家无论富贵还是贫寒,其入口的地方都是显而易见的坐标,门户对应着家宅,也就衍生出家庭、门第甚至派别的说法,所以既有“门户之见”这样因派别情绪而产生的偏见,又有诸如古诗里“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的风雅。当然在古代,门和户还是有差别的。古人说,一扉曰户,两扉曰门,《说文》:“门,闻也,从二户,象形。”户与门皆象形,半门曰户,而门云从二户。可见,户往往是单扇,而“门”在甲骨文里像一个简易的双扉柴门。《春秋公羊传·宣公六年》里,晋灵公派了一个刺客去刺杀名臣赵盾,行文很生动说出了门户在先秦居所里的位置分布:“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入其闺,则无人闺焉者。上其堂,则无人焉;俯而窥其户,方食鱼飧”,原来那个勇士进了赵家大门,没有看见守卫,就进了作为内院小门的闺,看到内院也无人把守,就去了厅堂,那里也没人,过了厅堂穿廊入户,再去偷窥,原来赵盾正在吃只有普通人才会吃的鱼肉,说明赵盾平时很简朴。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门之最普通定义,便是房屋或区域可以开关的出入口。在先秦时期,进了门就是院子又称庭,在考究的贵族家庭,庭有内外之分,所以从外庭到内庭,还有第二道门也即闺门,以分隔内庭和外庭,内庭自然就是内宅了。很多人说,闺不就是闺房——女子居住的地方嘛,其实正是因为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才衍生出闺房的说法。至于内庭,才是家宅的主体建筑,在刺客进入赵盾内庭时,叫作上其堂,因为堂前有阶梯,入堂需登阶,自然就有上堂或登堂入室之说,堂后才是室,堂与室之间便是户,所以刺客“俯而窥其户”,就是穿过入室通道那道单扇小门。
【 内有乾坤的大门 】
门虽然形制各有不同,但既是访客登门时接受的第一印象,其色彩也就比形制重要得多。譬如大门上一般黄色是不能用的,那是皇室的专用色,所谓“人主宜黄,人臣宜朱”。黄色之门极为高贵,只有皇宫才能用。而贵族土豪的家门,总要唤作“朱门”或“豪门”,因为朱漆大门是至尊至贵的标志,不然又哪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礼记》里就有朱户即朱漆大门的说法,一直到明代,朱漆大门仍是主人身份高贵的标志,但已经用得很普遍,乃至没有官位的普通富户,也可以用。至于平民的宅门,则是“柴门”“蓬门”或“寒门”,又是杜甫写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家里清贫,铺满落花的小径不曾为来客清扫——可见寒门一般无人拜访,如今特地为友人打开家门。
至于普通民居,黑色大门很是普遍,是非官宦人家的门色,譬如许多旧城民居四合院,大门常漆作黑色,门楼色调则是深灰的瓦顶搭配灰白的台阶。但普通民居也有较为殷实的,所以在旧时古巷里总可以看见在朱门与柴门之间,多见宅邸外面的门墙由青砖砌成,更有勾缝,木板大门两扇皆漆成黑色,门上有一副铁质门钹(亦称铺首)和门环,拍打有声。至于门框下方则有可以抽动的门槛,两边另有方形或圆形的抱鼓石,门槛下方也有大一块乳白色石板。
唐代鎏金铜铺首,西安博物院藏
门上的拉手称门钹,又唤作铺首,铺首一般即为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多为兽首衔环的模样,多由金银铜铁制成。关于铺首的起源,据说是春秋时期鲁班仿造螺蛳的形象发明的,但实际上商周时期的陶器和青铜器上就已经看得到铺首衔环了,据说商人以螺蛳头挂在门上,期望门户如螺蛳壳一般紧闭,远离风险。西汉时,铺首极为盛行,多为龟蛇、朱雀、双凤、羊头、虎狮造型,兽目怒睁,露齿衔环,气势威严。到了明代初期,礼制上对门钹有严格的规定,官员府邸按照官阶来决定用哪一种门钹。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规定:“ 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门可用兽面及摆锡环;三品至五品官大门不可用兽面,只许用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官大门只许用铁环。”但到了明代中后期,天下升平日久,江南富庶之家云集,大门用兽面已经很普遍。如今人们都能在故宫的很多红色院门上,看到铺首中装饰着椒图,形状如螺蚌,螺蛳好闭口,椒图也是滴水不漏,所以将其镶嵌在大门上,祈求宅邸的安全。
中国人的门板上自然也多见门神、对联与各种吉语。旧时风俗中,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供门神,多为两个武将,金盔甲胄,一持鞭一执枪,一黑脸浓须一白脸疏髯,威风凛凛,仿佛必然能够驱邪避凶,给主人带来平安富贵。门神据说与唐太宗作噩梦有关,多是为着代替秦琼与尉迟敬德,上有所好,下必效仿,以至于民间都这么沿袭了,配上春节时照例要贴的春联,大红的纸,黑亮的字,分贴门旁,又有门神把关,的确增加了喜气。苏轼曾在元祐年间任杭州知州时,以门神为笑谑之用而作《桃符艾人语》:“桃符仰骂艾人曰:尔何草芥,而辄据吾上?艾人俯谓桃符日:尔已半截入土,安敢更与吾较高下乎?门神傍笑而解之曰:尔辈方且傍人门户,更可争闲气耶?”当然,黑漆的大门与铺首衔环,衬以门神与红底对联,黑、灰、红三色的搭配,以门户进入视线仿佛就是万家灯火的模样,自然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民居印象了。
潘玉良《皖南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