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民俗 >

一炉火,忘却世间悠悠

泥炉孤衾:中古宅男的冬日生活

“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多年以后,以刑部尚书、冯翊县侯致仕的白居易,几乎忘了那个令他冷到绝望的冬至之夜。

当时,哭湿青衫的江州司马,再迁忠州(今重庆忠县),一场大病后,须鬓泛白,失意宦游漫无止境。冬至之夜,长江流域的湿冷天气更添几分绝望。“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那些寒夜里,他与小火炉形影相依,不但温暖形体,也化解着心上冰霜。“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

两年后,白居易回到京师,俸禄渐增,便开始有意识采购各地取暖装备。岭南的棉花,塞入苏杭的绸缎,织成“绫袄”,“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蹋雪行”,既防寒又颇为华丽。待到岁末,首选还是塞北将士们的御寒套装——裘衣、皮靴、夹帽、青毡。故而,若是在洛阳相遇,刘十九受邀“共饮一杯”时,见到的是如此模样的白居易:“夹帽长覆耳,重裘宽裹身”;“裘轻被白氎,靴暖蹋乌毡”。

年届七旬的老朋友,宦海一生,换得裘绒裹身,夹帽遮耳,邀请你陪他再一次温酒话平生。你把晚风留在身后,随他进入如春的暖阁,铜炉里炭火炙热,砚台上的冻墨渐融。你麻木的手指活络起来,于是也脱下外套,随主人的兴致,再进入他那顶自塞北“淘来”的青毡帐,棋盘、乐器已备好,小红炉正温着酒,酒面泛起绿色的酒花。“如鱼入渊水,似兔藏深穴”,冬日宅居之乐,不过如此。“卯饮一杯眠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

至于皇家子弟,则很难满足于只是烤烤火了。《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之兄申王“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其弟岐王好色,冬日不用炉火烤手,“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称为’暖手’,常日如是。”而皇室穷奢极欲之风,亦常落得“诸官贵戚之家,皆效之。”无怪乎杜甫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若论方便,火盆、铜熏炉、红泥炉无法便携,更不能带进被窝。宋代以后,足炉、手炉的发明,总算解放了女婢们的身体。不同于火炉,是灌满热水的铜炉,使用时外裹布衾,以免烫伤。苏轼曾介绍说“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黄庭坚就坦率得多:“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说这暖足瓶(脚婆)比女婢暖脚要好,若是后者,会让他饱暖思淫欲呢。

一炉火,忘却世间悠悠

手炉

南山伐薪:宫墙内外的温度差

白居易的炉火是文人雅趣,但终究是退休高官才有的生活。在他的老家渭南,“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贫民只能烧野草取暖,为何不少柴炭?因为柴炭早已为宫廷垄断。

如白居易这样的京官的俸禄中,取暖费是重头。唐廷每年发给京官的薪柴,至少需72万根桐木;北宋规定,宰相以下官员过冬每人可领木炭2000斤、600斤至200斤不等,仅1065年,各地运进京城的木柴1713万斤,木炭100万秤。

盛唐长安“百万家”。即使按平均全城50万人计算,唐长安城一年生活薪炭消耗约为91250吨薪柴,可粗略折合为大约1平方公里的森林。史载开元年间,秦岭北坡“近山无巨材”。大面积水土流失,干旱频发,灞河、渭河也经常断流,秦川沃野不再。

资源越是紧俏,越需要高级别官员调配和管控。唐后期以京兆尹兼任木炭使,又设宫市向民间采购木炭。白居易年轻时所见“卖炭翁”之遭遇,正是发生在木炭紧缺,而宫市官宦强买强卖之际。“可怜身上衣正单”的卖炭翁们,供给着皇宫内的暖如春风,而终究“宫使驱将惜不得”。韩愈《顺宗实录》记载了真实的“卖炭翁”事件的结局:卖炭翁以死相搏,痛殴宦官;声闻朝廷,宦官被免职,卖炭翁得绢十匹,而宫市弊政终于废除。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冬春之际,雨雪不止,薪炭食物价格翻倍,就连开封城内也“寒冻之人,死损不少”。在欧阳修请求停办上元灯节的奏折中,说看见有人因为妻子冻死而自缢身亡,有人因为不想再挨冻而投井自尽。宋仁宗应允停办灯节,并“避殿减膳”以示忧民之心。

随着北宋开始开采煤矿,能源紧缺问题有所缓解。但高热值燃料也仅仅是带来了又一轮的人口高增长,只是慢慢撞向下一次的资源阈值。救大众于凛冬饥寒,当然不能靠仁君施舍,还需要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

当乾隆皇帝开心吟出“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时,他正站在紫禁城精巧绝伦的地暖火道之上。供应他宫廷冬日取暖的,是每年百万斤的优质木炭。他不会想象到,这种取暖方式有朝一日可以万民同享。

壁炉革命:烟囱里外的精怪

圣诞老人的典型形象,必定诞生在壁炉之后。他圆滚滚的身躯钻进砖瓦房顶的烟囱,爬下宽敞的通风管道且不会沾黑红袄,一钻出炉膛便是客厅中央。这样的壁炉,在12世纪以前尚未出现。

西欧人如同旧大陆的其他地方一样,在厨房炉灶或是火盆边取暖。15世纪起,德意志的客栈大厅才有瓷砖砌成的火炉,供旅客晾烤湿衣物,在炉边的长凳上休憩乃至夜宿。然而很快,在客厅安装壁炉的风气沿着商贸网络传遍了沿海港市,从威尼斯到吕贝克沿岸,从诺夫哥罗德到布鲁日,家家开始安装砖砌壁炉。威尼斯和尼德兰的画家开始描绘高耸的壁炉烟囱。

17世纪的寒潮中,泰晤士河和塞纳河每年结冰,巴黎的平民“像苍蝇一样冻死”,“国王的餐桌上,杯中酒水冻结成冰”。

严寒迫使人们加快研究取暖技术。富人家开始为壁炉炉膛覆盖金属板,并装饰以雅致的图案;炉膛内加装挂钩,炉火上可架设铁锅煮菜,劈啪作响的火焰将温暖留在屋内,而燃烧的黑烟随着烟道直上。1720年前后,炉工们发现了通风原理,缩小炉床,降低炉台,将烟囱管弯成弧形,把更多的热量留在屋内。

每年十月,运送取暖木材的车辆将巴黎城挤得水泄不通,其中很大一部分要运往凡尔赛。截至1783年,凡尔赛宫壁炉总数达1169个,几乎全部燃烧木材而非煤炭。贵妇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卧室更加舒适而勾心斗角,凡尔赛宫一直在改造和加装壁炉,但狭小的烟道令住在二楼的贵妇们倍感折磨。她们的卧室被楼下蹿上来的炉烟熏得乌黑,不得不每年把家具重新刷白。

在大洋彼岸,尤其是新英格兰,人们不甚担心被熏黑。成排独栋住房,切割开取之不尽的森林,整齐地延展开来。1742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了可移动的铸铁火炉,它可以摆在房屋的任何地方,装有通风调节器,更节省燃料。这成了他仅次于避雷针的伟大发明,永久地改变了冬日取暖和烹饪习惯。1778年,凡尔赛宫也开始加装“富兰克林炉”,尽管它外形简单粗暴,但的确能减少黑烟。至1897年,北美一只普通火炉的售价为5.97美元,在百货公司即可买到。

当壁炉为西欧的住宅供暖时,门窗材料也逐步淘汰了模板和油纸,改用玻璃。1779年,连巴黎低收入工人区住房也普遍采用玻璃窗。

蒸汽和炉火逼退了严寒,却无法救助贫穷。1845年的圣诞节前夕,安徒生在意大利遇见了那个5岁多的小女孩,她用冻僵的手指向路人兜售火柴,却一根也没能卖掉。她手中的火柴,她得以透过玻璃窗窥见的壁炉和圣诞树,都是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业产品。而她被隔绝在外。

在后人一个暗黑版的童话中,火柴最后引燃房屋。而那正是人们冬日取暖时最常遭遇的事故。

以炉为家:灶火崇拜及其现代化

也许自燧木取火时起,寒夜的火堆便构成了人类集体的基本单位。

巴山蜀水间,冬日湿冷难当。彝族、纳西族等已有冬日取暖的火塘民居。最为常见的是三石鼎足火塘灶,以三块石头支锅烧火,围绕搭盖铺席和居所,一个火塘灶便是一个家庭,并以塘火为灶神,共同祭祀。

在东北地区,至少金代时,民居已有“环屋为土床,燃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北盟汇编》)。炉、灶、床铺三合一的火炕已经普及,合家男女老少,皆坐卧炕上。托起一家温饱的炉灶,也被赋予神格“灶王爷”,在新年前后送迎。

一炉火,忘却世间悠悠

近代杨柳青木版年画《灶王爷》。

盎格鲁-撒克逊人对壁炉的情结也相距不远。富兰克林炉因为将火焰封闭炉内,起初推广受挫。美国家庭习惯认为,露在外的火焰是家庭温暖的标志。《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斯托夫人曾说,敞开的炉膛“喧闹、欢快地燃烧着,仿佛在发出邀请”,鼓舞着南北战争中的战士们,他们绝不肯“为了保卫不透空气的炉子和锅灶而光着脚在雪地上牺牲。”两个世纪以来,壁炉已是美国家庭的空间中心。就连罗斯福总统应对经济严冬的系列广播,也被冠以“炉边谈话”以示亲近。

水暖管和铸铁散热片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宫殿火道和壁炉的热空气输送被代之以热水散热,昔日脚炉“汤婆”里的一壶热水变作贯穿城市万家的输水网络,而自行燃烧的煤炭炉聚合为城市郊区、高耸着粗犷烟囱的热电厂,自家的炉灶的热量全都来自远处那个轰轰作响的大煤炉。

小炉变成大炉,小家自然不离大家。正如走下炕头的老一辈所言,以厂为家,以市为家,以国为家。与严冬搏斗数十万年,人类终以这种姿态告别了寒冷。

旧灶神呢?或者说,在我们持续寻找冬日温暖时,种下的那份对大家庭的乡愁呢?对邻人的期待?那份朦胧的慎终追远呢?

它并没有藏得太远。也许靠近暖气管,你就听得到忽远忽近的笑声;也许拧开热水龙头,你就听得到空气的呜咽;点着燃气灶,你还能见到一分亘古未息的幽光。

(责任编辑:陈泉)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