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民俗 > 正文

“本命年”是什么来头?为什么要穿红裤头?

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有记忆的本命年,大抵是在十二岁,可能会第一次听到家里的长辈提醒我们:“今年可是你的本命年。”接着会备上红秋衣、红裤头、红袜子、红腰带、红手链等等,仿佛将要迎接一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仪式。

十二年后,二十四岁的我们又收到母亲打包好的红色衣饰,以及“今年又是你的本命年,要当心”的叮嘱。心理也许对这些说法不以为然,而那红艳艳的衣饰,透露着这一年的特殊。

又十二年、再十二年,人生屈指可数的本命年中,纵使经历了由孩童到青年、由中年到老年的角色变换,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红色衣物或饰品却一定准时驾到。不仅如此,这套红色装备也会带着我们的祝福传递给下一代。

在我们漫长而美好的一生中,有限的几个“本命年”,自带一种不平凡的气质。以至于纵使全国各地的“本命年”习俗有所差别,但“穿红”的习惯却出奇的一致。

癸卯新春到来之际,我们不妨一边听着有关“本命年”口耳相传的禁忌与习惯,一边追问它们的来龙去脉。

“本命”与“本命年”

“本命年”,顾名思义,代表着人的“本命”所在的一岁,在今人的语境里,它与时间序列上的“生肖年”有着密切关系,与自己属相对应的这一年,自然就是本命年。然而,要在古代的语境中寻找今天意义上的“本命年”,还是有不少参差的。

“本命”,本来指的是人出生那刻的时日,一般以天干地支来描述。在古人循环式的时间观念里,一定周期过后,属于本命的那一刻会重新来临。在古人心目中,生辰干支,不仅是一种时间的轮回,还扩散出许多其他的意涵,譬如方位地点、五行归属、星宿列张等等,这几种因素结合起来,暗示着某人冥冥之中的命运。

在这种观念之下,每个人都有着一颗本命辰星,斗转星移,人的盛衰枯荣亦因之而变。汉唐间的谶纬之书中,人与天之间仿佛形成了某种联系,星辰的推移影响人的祸福吉凶。“本命”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节点,包括本命年、本命月、本命日,有不少忌讳与讲究。

唐人尚献甫擅天文,曾任太史令。长安二年(702),他向武则天上奏,称自己本命“纳音在金”,现在荧惑(火星)犯五诸侯、太史之位,火克金,意味着自己将因此而死。武则天转而把他调到水衡都尉之职上,说“水能生金,今又去太史之位,卿无忧矣”。然而,这一年秋天,尚献甫还是去世了。(《旧唐书·尚献甫传》)宋代一宗室赵宗懿,在父亲下葬那天“自以本命日,不临穴”。

不过,禁忌归禁忌,在“君相不当言命,士大夫不当言风俗”的观念下,也有不少的打破禁忌例子。《新唐书》记载,唐代宗下葬,官员建议德宗护送的灵车应避开南面的正道,理由是“陛下本命在午”。德宗属马,故说本命在午,而在方位上,午对应着南方,故应避开。不过德宗拒绝了这一提议,道“安有枉灵驾而谋身利乎!”(《资治通鉴》)依然令灵车对着道路中间行进。宋仁宗的老师张士逊病卒,恰逢仁宗本命日,本应避忌,仁宗却念及师生之情,亲自前往吊唁。(《资治通鉴》)所谓“命在天,而造命者在君相”应如是。

本命日的讲究在明清已经不算太流行,本命年的提法却多了起来。本命年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严格来说,天干、地支完全相同的那一年才算做是本命,一个周期便是六十年。古人六十一岁(按照今天的习惯是六十岁),又称“元命”,以此为本命年,主要流行在唐宋。范成大有诗云:“岁复当生次,星临本命辰。四人同丙午,初度再庚寅。”(《丙午新年六十一岁俗谓之元命作诗自贶》)淳熙十三年(1186),六十一岁的范成大已然致仕归乡,享受着闲适的晚年生活。本命年的他没有再经历人生大起大落,却始终不忘国事民生,是年作诗“长狄名犹记,沙随会若新”“贫人寒切骨,无地兼无锥”。

但是六十年未免太久,古代同时也流行着以十二年为一个周期的计算方法。以稼穑为业的汉民族,对四季轮回、时年轮转的认知也与农业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四个季节,十二月份,循循相续,诉说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断地交替。“十二”这个数字,似乎蕴藏着某种意义:十二时辰、十二月份,构成描述时间的重要序列。而隐喻着人们性格和命运的十二生肖附会在中国传统的干支计时法上,就有了生肖纪年法。这样,十二年正好是一个生肖轮回,也对应着人的生命周期。

“本命年”是什么来头?为什么要穿红裤头?

上海美术制品厂《十二生肖》海报。来源/豆瓣

清代考据大师赵翼根据文献记载,得出过一个结论:“十二相属之起于后汉无疑也。”(《陔余丛考》)而随着出土文献的发现与研究,十二生肖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先秦时代,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中所记的十二兽已经与干支顺序结合起来,与后来人们所说的十二生肖十分相似。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也有类似的说法。可以说,先秦时期就有了后来生肖系统的雏形。

“本命年”是什么来头?为什么要穿红裤头?

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传统“本命”观念,在民间与十二生肖的计岁方式结合,最终成型为与今天相似的“本命年”习俗,要到清代。雍正四年(1726),雍正帝四十八岁,有人提出这一年是今上本命年,不宜动土。而在此之前的朝代,均没有将四十八岁视作“本命年”的例子。可以说,今天十二年为一周期“本命年”的概念,在清代以后才逐步定型。

“凶险”的本命年,为何那样“红“?

十二年才盼来一次本命年,长辈们为什么要叮嘱“小心”“犯忌讳”呢?

有一种说法,称是因为这一年的生肖神要上天请命,而无法庇护这一属相的人,导致他们更容易被灾厄侵袭。民间有“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之谚。

这种说法还真有些来头。

十二进制的纪年法,对应着木星在空中绕行一周的时长,故古代把木星所在的位置作为纪年的标准,将木星称为“岁星”,岁星在天区中停留的位置,称为“十二次”,对应着十二地支。由于岁星运行方向与北斗七星斗柄旋转的方向相反,且实际运行一周的时长不满十二年,古人又假想出一个与岁星运行位置相反的天体,自东向西运行,即“太岁”。太岁是一年的守护者,主管人一年的吉凶祸福,早在汉代就有拜太岁的说法:“太岁之意,犹长吏之心也。”(东汉王充《论衡》)道教中,把太岁神当做一岁之主宰,是一年一换轮值的神灵。宋代命理书籍《渊海子平》讲“太岁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则凶。”

所谓本命年“犯太岁”,其实指的是“值太岁”(“犯太岁”还包括冲太岁、刑太岁、害太岁、破太岁),顾名思义,即太岁神当值。“星家论流年,以太岁值命宫为不吉。谚云:太岁当头坐,非灾便是祸是也。”(钱大昕辑《恒言陆》)以即将到来的新年为例,农历癸卯年,属兔值太岁,属鸡冲太岁,属鼠刑太岁,属龙害太岁,属马破太岁。

“本命”的理论基础,初唐之前主要渊源于朴素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而唐代之后,释、道二教为其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也随着民间信仰扩散到家家户户。

道藏中认为,本命星支配人的命运,所以人们应祭祀本命真官,求得庇护。逢本命真官降临人间(本命年时),如果不修香火,则“天司夺禄,减算除年,多致夭丧”。当然,道藏中所介绍的神明与消灾方法,比今天的生肖神与本命年之说复杂很多,其基本逻辑却是相似的,那就是本命年是人生中的一大挑战,应做出合理的应对。

既然“本命”计算的是人出生那一刻的时间,在循环的认知之中,人们认为,一个周期之后的“本命年”就是一种新生,生命将再度经历荣枯。所以,本命年就仿佛人们迎来新生时要跨过的“坎儿”。十二岁是人生第一个“坎儿”。

据《辽史·礼志》记载:“凡十有二岁,皇帝本命前一年季冬之月,择吉日。”十二岁的“再生仪”,需要设置好再生室、母后室以及先帝神主,皇帝进入到再生室内,除去服饰,模仿刚刚出生的场面,以报答母亲的生养之恩,最后祭祀先帝、宴请群臣。辽代帝王的“再生仪”,既渊源于古老的民俗,又融入了“本命”的思想。当然,随着契丹国家的扩大,再生仪与政治形势的结合更为紧密,通观《辽史》,辽代帝王行再生仪未必依礼例:譬如,兴宗一生两次的再生仪,均非本命年,而是在讨西夏之前,以国家庆祝、祈福的形式,鼓舞士气。

而在民间,本命年的具体仪式就简单很多。在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心理作用下,人们自然采取一定的措施攘灾祈福。在除夕那一天,扎上红腰带,从腊月三十守到大年初一,接下来的一年里备几套红秋衣、红裤头、红棉袄、红袜子,有的还配上红首饰,总之,就是用“红”,把本命年烘得红红火火。

“本命年”是什么来头?为什么要穿红裤头?

郭润文《本命年》(局部),2003年。来源/《当代油画家》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在北宋,东京人往往以喝粥开始美好的一天,每日五更时候,“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024-02-23 10:02 《东京梦华录》 食疗养生 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龙脉”一词听起来似很神圣,可一听它的来历,却又有一点儿让人不好理解:一说,西山的“天下第一泉”是北京“龙脉”。理由是京城里皇上的日常用水都是从那里拉来的。又说,从虎坊桥往大栅栏的那条大斜街是北京的“龙脉”,因为咱北京城就是从西南来的。

    2024-02-19 10:13 北京“龙脉”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