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泸州,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除了划龙舟、吃碱水粽、喝泸酒、挂菖蒲、采青熬水给孩子洗浴、给岳父岳母送鸭子和咸蛋外,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小孩子要背“香猴狲”。
背“香猴狲”驱邪避瘟。
色彩各异的“香猴狲”。
五毒月,背着“香猴儿”防百病
香猴狲,是泸州人在端午节做的香囊,以红布为主,缝制猴子造型,因此称为“香猴儿”“布猴儿”。香囊内放有菖蒲、艾草、藿香、薄荷、紫苏等10多种纯天然中草药,家中老人为孩子们亲手做好大小不等的“布猴儿”,常常是让孩子们背在背上,寄以驱邪避瘟、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
农历的五月,在民俗里被称为“五毒月”。之所以被称为五毒月,古人认为,五月随着季节性的雨水开始增多,导致细菌病毒快速繁殖,湿热之邪气较盛,非常容易暴发瘟病。并且在这个季节毒虫肆虐,一旦人体内的湿热阻滞气血、经络,如果再被毒虫叮咬,就会出现代谢受阻、气血欠畅,即浊邪停滞而百病生的状况。
传民俗,“香猴狲”申报泸州非遗
传统的端午节,老人们说,未满12岁的小孩,就要戴香囊猴狲,戴了之后,晚上睡觉就不会受惊吓,特别是有些病灾多的孩子,到了端午节,就要戴个猴狲在身上。因为猴狲的内囊里面放有中草药,可以去除异味、除病、防病。老人们传统的说法是,小孩佩戴过香猴狲之后,在经过桥梁、河边的时候,就把猴狲的内囊扔掉,老人们认为小孩身上的病灾邪气会随着水冲走,小孩就能平安健康、顺利地长大。以前的医疗条件跟现在不能相比,老人们很相信这些说法。这些传统的节日习俗,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以前的香猴狲,用两块碎布就缝起来了,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正在申报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香猴狲”的传承人杨丽平将香猴狲发展成了样式各异、色彩鲜艳的多种造型。如猴狲手牵手、心连心等,品种也有可供佩戴的、吊手机上的、小孩背在背上的等等。
杨丽平说,她从7岁开始,就跟着外婆学做香囊,一直坚持到现在,至今已连续做了51年,从未间断过。她以前从没想过做来卖钱,都是在过端午节的时候送给家里的侄儿侄女、亲戚朋友、工作中的同事等。“他们都很高兴,因为现在很多人都不会做了。”
如今,杨丽平的香猴狲,已经申报了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快就将拿到证书。对于这门传统民间工艺,杨丽平希望能有人来传承。“凡是有人愿意来学的,我都会免费传授,让这门民间传统技艺、香囊习俗传承下去,并继续发扬光大。”
封面新闻记者李华刚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