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文化 >

七夕“晒书节” 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七夕“晒书节” 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2021-08-04 18:26:51 长城网

七夕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这天,除了你知道的“秀恩爱”“洒狗粮”,还有一项别具特色的习俗——晒书。关于晒书,它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有哪些有趣的故事?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

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七夕习俗:在“晒鳞日”晒书

晒书,又称曝书,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人们为何选择七夕晒书呢?原来,古代传说农历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晒书习俗的起源与发展

晒书的习俗至少从汉、晋开始就已经在民间形成了。而从现有的史料看,晒书被官方重视的时代始于宋代。虽然“历代之书籍,莫厄于秦,莫富于隋唐”,但是隋唐官方的晒书之举却少见于史料。宋代的晒书会则引人注目。

有关宋代晒书会的情况,宋人的笔记中已有记载,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说:“秘书省岁曝书则有会,号曰曝书会,侍从皆集,以爵为位叙。”另据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南宋陈骥《南宋馆阁录》和南宋逸名《南宋馆阁续录》等书记载,宋高宗绍兴、宋孝宗淳熙以及宋宁宗庆元年间都有“晒书会”这样的文化活动。宋代曝书会一般由掌管图书的秘书省主持,由临安府具体承办。时间多在七月五、六、七三日。从相关史料南宋多于北宋的事实来看,似乎南宋比北宋更重视晒书。其中原因主要是南宋都城杭州地处东南,潮气很重,晒书在当地历来是一种习惯性的活动,官方亦然。

宋代如此,元代也同样有晒书之事。明代时官方藏书的管理松弛致使“阁臣词臣,俱无人问及,渐以散佚”,官方的晒书活动也没有得到延续。清代的晒书活动也没有宋代那么规范、大规模了。

近代以来,晒书节逐渐离公众远去了。到了现在,书籍数量、质量均较之前成倍增长、阅读手段也日趋多元,晒书节更不为人知了。作为一种与书有关的传统民俗,晒书节也许只会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

关于晒书节,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三国时,司马懿是个战功赫赫的名人,功高盖主,这在封建专制时代是最为忌讳的,因此,他颇受魏武帝曹操的猜疑。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便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刻收押。司马懿只得乖乖遵命回朝。可见当时七夕晒书习俗已十分普遍,就连装疯的司马懿也未能免俗。

有人“装疯”,也有人“真狂”。据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记载,晋代的郝隆生性狂傲,自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撩起衣服,露出肚皮,人家问他干什么,他回答:“我晒书。”其实郝隆是个领兵打仗的武将,他之所以这样做是蔑视那些为张扬书多、藏书而不读书的人。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也有过类似的故事。有个乡绅,藏书万卷却从来不读,反喜附庸风雅,每到晒书日,即令家仆将书搬出来晾晒。有一次,正好被路过的蒲松龄碰到,蒲松龄就躺在他家门前的石头上。乡绅不解,上前询问,蒲松龄眼也不睁,说是“晒书”。乡绅问他书在哪里,蒲松龄拍拍肚子,答曰“书都在这里”。乡绅羞愧不已。

七夕晒“腹中书” 关于“七夕”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翰墨书海中,提及“七夕”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小编选取了几部古典名著,为您特别呈现书中的“七夕”故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宋代街头热卖泥塑

每逢七夕,宋代东京(今河南开封)街头,总有一种泥塑卖得特火,名叫“磨喝乐”。当时东京大大小小50多座“勾栏瓦肆”(聚会、表演、玩闹场所)哪里都有的卖。这洋玩意其实就是一种“泥娃娃”(宋代俗称“泥孩作”),从佛经中的“摩睺罗”而来,是梵语的音译。

可别小瞧了这些泥塑,在追述开封城市风貌的《东京梦华录》中,它们有的以金丝碧玉作为装饰,有的配有木制彩绘的底座,价值不菲,有些人甚至要用典当的方式来购买呢!这些泥人形状各异,穿着男女各式服装,精巧可爱,因此,有的南方人管它叫“巧儿”。夜幕降临,富贵人家在楼庭前张灯结彩,并给这楼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乞巧楼”,为的就是放置磨喝乐、针线等精巧的物品。孩子们背诗,姑娘们穿针引线,焚香列拜,乞求上天赐予智慧(“乞巧”)。岁月流转,“磨喝乐”逐渐变成了可爱漂亮的代名词。

冯梦龙辑《醒世恒言》 穿针乞巧有点“荒唐”

古时七夕,大小人家的女子少不得要准备些针线来乞巧,这当然来源于家喻户晓的传说“牛郎织女”。世人在两人渡河的时候,用彩线去穿针眼。穿得过的,叫做“得巧”;穿不过的,就是“不得巧”,就用这穿针来预测一年的巧拙。当然后来“巧”还演绎成技巧等多种含义。

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曾评论过这个故事,不过在作者看来,穿针乞巧并不靠谱。牛郎、织女眼巴巴盼了一年,才得相会,却只有三四个时辰时间,忙忙的叙述思念之情,还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又到人间送巧?这岂不是很“荒唐”?

《醒世恒言》是有劝诫意味的古典小说,作者这样写,其实并不是要否定“七夕”,而是想借这个故事说明,上天并不会赐予所有人以智慧,对待巧拙应该泰然处之。

洪升《长生殿》 玄宗贵妃七夕发誓

七夕,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来说,是一个不忍回首的日子。中国人记忆中的“七夕”,也因两人的爱情故事,蒙上了些许悲情色彩。清代剧作家洪升,曾用10年的时间,写出《长生殿》,讲述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恨情仇。而两人七夕夜半的“密誓”,是作品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宝十年(752年)七夕,两人坐在长生殿的台阶上,遥望牵牛织女星,并对着双星,许下了爱情的誓言:“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然而安史之乱爆发,杨玉环在马嵬坡用一丈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此后,每逢七夕,唐玄宗总会流连于未央宫与长生殿。

曹雪芹《红楼梦》 巧姐是七月七出生

《红楼梦》中有个人物是七月七日出生的,她便是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巧姐。

巧姐这个名字,还是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给起的,巧姐体弱多病,凤姐对刘姥姥说:“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得住她”,刘姥姥听她刚好生于七月初七,就把“巧”字用到名字中,还预言以后碰到不顺心的事,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是从“巧”来。

巧姐最后要被“狠舅奸兄”卖到烟花柳巷,幸而碰巧被刘姥姥相救,与刘姥姥的孙子板儿成婚。在《红楼梦》中,巧儿是被列入到“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为啥巧姐前八十回出现频率那么少,反而被列入正册?

查阅资料发现,在红学界这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如果巧姐不是七月七日出生,没有得到这个“巧”名,她的人生又将如何?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数”说2023中国旅游

    23-12-20 09:44:37文旅产业,旅游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