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今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此时节昼夜温差最大,天气正式转凉,尤其入夜后阵阵秋风吹来,须得添衣保暖。
秋高气爽看露珠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此时节,靠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夜间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清晨时分便可在叶子、花瓣上看见许多晶莹、色白的露珠。同时,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天的露水。
以五天为一候,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因鸟类对气候变化甚是敏感,白露之际,天气转凉,为躲避接下来的寒冷,鸿雁列队从北方飞走,燕子也集体向南迁徙,群鸟开始贮藏过冬的粮食。
“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节,枣红截”“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白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秋收阶段,田间地头人头攒动,大家忙着摘棉花、打红枣、收大豆……好一幅丰收画卷。对于渔民们来说,此时则秋水横溢,鱼蟹生膘,为在随后的捕捞季有个好收成,太湖地区的渔民往往在白露时节举行隆重的“祭禹王”活动,渔民为表虔诚,会将秋季捕获的第一条鱼献给禹王。
大雁南飞咏秋怀
白露之际,秋高气爽,秋意正浓,如此诗情画意的时节往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无论是汉武帝刘彻在《秋风辞》中所言,“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还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所言,“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寥寥几笔,便渲染出一副特有的阵阵秋风携白云,草木枯黄雁南飞的秋日景色,透露着一丝寂寥与感伤。
同样以大雁为意象,从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中,能感受到的是豪情壮志与壮美景象;从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中,能读到的是诗人羁旅他乡的无尽乡愁;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则能看到边塞将士壮阔悲凉的英雄气概。
饮茶品酒吃龙眼
收清露、饮露茶、品米酒、吃龙眼……每逢白露,水汽凝结,瓜果丰收,人们往往在此时节有着特殊的饮食习俗。
在古人看来,露水是养生的一大佳品,人们习惯于在暑消转凉之时,收集清露,煎药助寿。据《汉书》记载,汉武帝专门修建柏梁台、铜柱、承露盘来收集露水,制作成“玉露”,从而益寿延年。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中也有过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
每到此时节,民间还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在白露之时,阳气收敛,茶树进入生长佳期,此时采摘的茶叶往往有一股特别的清香,泡出来的茶便也甘润醇香,深受青睐,同时还能起到解渴、防燥的作用。
此外,在旧时苏浙一带,人们还有着白露酿酒的习惯。这种酒是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带有一丝甜味,飘溢着米香,被称作“白露米酒”,往往用来招待客人。若是将其封坛窖藏十年、二十年,只有家里有大喜事时才会拿出来喝。
除了饮茶喝酒,白露时节瓜果满园,味道香甜,在福建福州地区,有着“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人们认为,在白露吃龙眼有养生的效果。在浙江温州等地,则有着“食白”的习俗。人们会在白露这天采集“十样白”,即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芍、白芨、白术等,并配以乌骨白毛的老鸡、老鸭,煨一锅滋补高汤。
(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今天,我们迎来了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夏熟作物的籽粒逐渐饱满,但还不够成熟,故称为“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