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又到一年“月饼季”。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最初的月饼并不叫“月饼”,甚至与中秋节也没有什么联系!这一切要从月饼的起源与演变说起。
“月饼”最早见于《梦粱录》
关于月饼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月饼原叫“胡饼”,是从西域传进中原的。甚至有传说称,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赏月时,把胡饼改叫了“月饼”。
传说很美,但可能并不真实。北宋时期流行一种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的小吃,被认为是现代月饼的雏形。这种饼以小麦粉、饴糖、猪油等材料制皮,口感酥甜。饼馅有猪油丁、松子、果仁等,类似于现在的苏式月饼和京式月饼。
苏轼在《留别廉守》一诗中曾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这里的“月”与中秋并无联系,只是说明这种饼形如满月。两宋之际郑望之的《膳夫录》提到,中秋夜的节令食物有“玩月羹”,这是用桂圆肉和冰糖、莲子以及藕粉熬制而成的羹。然而在众多记载中,并没有出现“月饼”的身影。
“月饼”一词正式出现在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不过这种月饼和芙蓉饼、菊花饼、蟹肉包等众多点心一样,只是一种市井小吃,而且“四时皆有”。同时代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当时南宋都城临安有五十多种蒸食,而“月饼”也只是其中的一种。
与中秋结合象征团圆之意
从历史记载来看,饼与中秋还真是有着“不解之缘”。比如,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八月十五征讨匈奴得胜而归,唐高祖接过吐鲁番商人献上的胡饼,曾笑指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另据《洛中见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当日命令御膳房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
而“月饼”与中秋真正产生联系,大致是从元明时期开始的。传说朱元璋起义时,曾将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当时称为“月饼”的小吃里,用来联络各路起义军,后来明朝建立,朱元璋便将“月饼”作为中秋节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虽然这只是传说,但月饼与中秋节在元明时期结缘并非毫无根据。明代宦官刘若愚编写的《酌中志》中记载:“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可见,明朝人在中秋节祭月后,便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月果的习俗,月饼“团圆”之寓意也逐渐深入人心。
此外,从明代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览志余》和清代潘荣陛汇编的《帝京岁时纪胜》来看,月饼已然成了“中秋”和“团圆”的代名词了。
明清时期月饼已有很多花样
事实上,在明清时期,月饼已经花样繁多,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曾记载,当时出现了“数百钱”一块的豪华版月饼。不仅如此,史书中还记载,明代出现过一种直径二尺的超大月饼。明代《万历嘉兴府志》中也提及:“八月望以百果为大饼名月饼,以百果和糖名俸糖,赏月达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水果馅的月饼了。
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技巧不断提高。知名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便记载了一种“刘方伯月饼”,类似于现在的五仁月饼。在袁枚的眼中,“刘方伯月饼”是那时候月饼中的标杆。遍观全国,京、津、苏、广等月饼风味流派也在这时逐渐各成一体。(摘编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