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便下令:“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徇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太祖、太宗之业遂衰。”
可见,“薙发易服”是长期策略。至于“十从十不从”(男、生、阳、官、老、儒、娼、仕官、国号、役税必从;女、死、阴、隶、少、释道、优伶、婚姻、官号、文字语言可不从),出自野史,不足为凭。
清代晚期,仁人志士纷纷走上反清自强之路,他们一边发掘、宣传野史,甚至加以编造,以鼓动民族情绪;一边用剃发、易装来表达反抗决心。
1900年,章太炎在东京得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认为清朝已亡,“会执友以欧罗巴衣笠至,乃急断发易服”,并说:“欧罗巴者,于汉为大秦,与天毒略近,其衣虽窄小,衽皆直下,犹近古之深衣,惟吾同胄之日本,亦效法焉,服之盖与箸浮屠衣无异趣云。”
意思是西装约等于中国古代的深衣,日本也采用了,穿它和穿佛袍是一样的。
在章太炎等人的鼓动下,西装被革命者们接受。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正式公布以西装作为男女礼服。1918年,改成中山装。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下令商人黄隆生,参照日本学生装改造而成,仍属西服。
短褐应得到更多重视
1918年后,中山装、旗袍都一度被视为国服,特别是旗袍,经多次改造,完全可视为汉服,但和后来的唐装一样,因包含了清朝元素,遭“汉服粉”排斥。
于是,宋明服饰便成了汉服,它形制华丽,美学风格与众不同,但始终未引起国际服装设计师们的注意,这可能与“汉服粉”误解了和服有关。
表面看,日本在接受西装的同时,没放弃和服。学者张小月在《汉服运动的现状与问题》中指出,成人式的和服“制服化”完成于1970年代中后期,成人节则是1948年才正式制定的,保留和服因实际生活需要,复古、重传统、强化民族意识的意味不多。
作为一名“00后”,吴晨从小就喜欢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最喜欢的是《西游记》和《红楼梦》。“我特别喜欢孙悟空,觉得他神通广大。可惜我是个女孩儿,否则我也挺想尝试演绎他的。”吴晨说。
随着汉服“破圈”掀起古风审美热潮,“服章之美”成为年轻人热切追捧的传统文化对象;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不同载体的展现与演绎,在青年文化、潮流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古风审美”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