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高台舞狮,俗称“玩狮子”,是一种具有较高技巧的表演方式,是布依族民间龙灯会的主要节目之一,常在春节期间、农闲时、贺新房时表演,也有的人家在婚丧期间表演。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五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
贵州省榕江县栽麻乡宰荡村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之一、侗族大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年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旅游服务表演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因练习狮舞周期长、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且收入不理想,很多年轻人对此不感兴趣,致使练习舞狮的人越来越少。目前,当地靠舞狮养家糊口的只有70来人,且年龄普遍偏大。“如果没人接手这一祖传技艺,徐水狮舞将面临失传的境地”。
壮族山歌缘于过去农耕劳作生活中,壮民隔山以歌会话,男女青年含蓄表达爱意的沟通方式。山歌歌词现编现唱,灵活多变。壮族山歌通常由长辈口授给下一代,在过去,唱山歌能者往往在相亲寻找伴侣时能获得“加分”。
旬阳花鼓戏属川东、鄂陕间的二棚子弦子调体系,在“灯会社火”中的“彩船”、“彩车”即兴演唱时的唱腔和形式亦叫“打花鼓子”。旬阳花鼓子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跑场花鼓子,另一种是坐唱形式,艺人以演唱为主。花鼓子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民间艺术。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举办首届芦笙节,20支芦笙队600多人以芦笙踩堂舞和芦笙对抗赛进行角逐。伴随着嘹亮的芦笙,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侗族女子跳起踩堂舞,展现原生态的民族风情。
五羊仙舞于北宋时期已成为广州重要的民间风俗,经宋朝皇帝赐予高丽国,以宫廷舞蹈形式在朝鲜半岛得以保存,后失传。此次表演是在朝鲜的有关文献资料基础上,重新编排后,在广州首次展现。
对井陉拉花来说,男女对舞最有意思。男演员身着蓝色马甲,女演员则穿一身红;男演员左手撑着花伞,右手举着粉红色绢扇,而女演员左手拿着手绢,右手摆动绿色绢扇。一对对儿的“红男绿女”,跟着音乐节奏,屈膝抖肩,你来我往,绢扇花伞上下翻飞,喜庆有加。
“哈熊舞”在哈萨克语中称“阿尤毕”,作为一种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阿尤毕”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是模仿动物的舞蹈。哈萨克猎人过去常年游走在哈熊等猎物出没的地方,经常观察熊的各种习性特征。为了欢庆捕猎的胜利,猎手们模仿着熊的各种动作,把狩猎的情景编成了“阿尤毕”,一代代地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