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生存’方式,它能深入观众心灵,获取思想启示和精神美感,从而增长文化竞争环境中的耐力和在时代风云变幻中的精神定力。现在重现‘临川四梦’的魅力,就是珍视自己民族的传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
传梦
剧种想要发展,演员和观众要共同传承
盛夏的上海,酷暑难耐。上海昆剧团所在的绍兴路9号,却是一处梧桐森森、闹中取静的好去处。走进看似不起眼的小门,老房子里,咿咿呀呀的婉转曲调传来,600年的时光,仿似在这里凝聚、回旋。
昆曲名家张静娴正在唱《长生殿》,她将自己的看家大戏,手把手细细教给四周青春正盛的演员。这是上昆自2015年起开始建设的昆曲学馆。学馆中有包括该团中青年演员与部分兄弟院团中青年演员在内的60余名学员,通过3年的系统学习,实现传承100出经典折子戏、6台传统大戏的目标。
昆曲学馆的老师由20余名昆曲名家担任。“上海昆剧团拥有多达15位国家级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谷好好介绍,“今天的上昆,平均年龄35岁,2/3的国宝级艺术家在我们团,我们理应担当起传承好昆曲的重任。”
学馆实行的是小班化的手把手教学,每位老师传授每部作品时,本行当所有演员都有学习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还通过录像方式,将教学过程记录下来,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料。
武旦钱瑜婷与小生谭许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前者正在学馆里学习闺门旦的戏,希望未来能文武兼备。“老师们都是大家,光是一个出场都反反复复给我们抠,强调出场时的精气神,带给观众的感染力。”谭许亚说。
吴双早已是上昆当家台柱之一,如今也在学馆里跟着老一辈名家们继续抠戏,“学戏是一辈子的事。”他说青年演员们比自己当年更幸运,不像以前都是逮着跑龙套的机会“偷师”,因为“学馆制”,“至少少走七八年的曲折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