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作家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第一幕幕启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门外陆续有卖青菜的、卖猪血的、卖驴肉的、卖豆腐的、剃头的、买破烂的和‘打鼓儿’的声音,还有买菜还价的争吵声,附近有铁匠作坊的打铁声,织布声,做洋铁盆洋铁壶的敲打声。”
短短百字描写,五行八作的市井生活以声画结合的方式瞬间浮现读者眼前。现如今,这些声音、场景似乎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关乎曾经那些锔盆锔碗、磨剪子锵菜刀等的老手艺匠的印象,也只好停留在父辈的叙述中……
通常,小贩街头叫卖的声音被称为市声,各地有各地叫卖的特色,老北京叫卖又称货声,俗称吆喝。北京小胡同多,离大街远,且那时交通不便,一切消费用品,包括食、用、修配几乎无不取之于串街小贩。因此,字正腔圆,有韵有辙,悠扬悦耳,好懂耐听的吆喝便成了街头小贩招揽生意的独门绝技,也成了老北京胡同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叫卖里最妙的是某一叫卖声连同响器响起,听者便有可能知晓某个季节、时令的到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大概都来自这实境的启发……
在老北京,一进入八月,街上就出现了卖兔儿爷的,他们或在街边摆摊,把大大小小的兔儿爷由低往高摆成兔儿爷山,迎来人们的关注和选购;或挑着挑儿沿着胡同叫卖,由此拉开了北京人过中秋节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