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处之宝”
金陵刻经处后庭,有一座素雅的二层小楼,正门两侧“流通功德藏,接续人天师”的描金对联让人肃然起敬。这座“经版楼”,乃金陵刻经处的圣地所在,内藏经版12.5万片,汇集着一代一代匠人的心血。
初来刻经处,王康正好赶上经版楼动“手术”。为保内藏国宝于万全,金陵刻经处对经版楼进行改建加固,升级成可以满足条件的文物库房。
那时,王康与同事们一道,把库房中的版片搬运出来,逐片清理、整理归集,重新放回“升级”后的经版楼。正因如此,他说自己几乎与每片经版“结缘”,其中就包括“镇处之宝”——18块大型佛像版。
这18块大型佛像版大多刊刻于清光绪年间,不论从工艺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来说,都是中国雕版印刷史上的巅峰之作。
“第一次看见这18块版的时候,我就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了。”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康的音调略微有些提升。
“刊刻出可以与之齐肩的作品,是我的人生梦想,即使这个梦想有些遥远。”
王康在金陵刻经处经版楼内参观经版
人只有在见识过自己无法企及的高度后,才会真正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镇处之宝”的亲密接触,让王康大为震撼,受此感召,开始潜心学艺。
“一般做学徒都是从观察开始。每天跟在师父后面,认真观察,不着急动手,看自己能从观察中看明白什么门道。”
王康口中的师父,名叫马萌青。他少年时因药物作用导致听觉受损,却是个“有心”的人。耳朵听不清就用眼睛。学艺时,马萌青一刻不离地观察师父们的手,反而学得比其他人还快,成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
动手刻字,需要一颗平静的心。按照王康的说法,内心焦躁的人,刻出来的东西是有“火气”的。
“比如说,你刚刚挤完早高峰过来,心还没有平静下来就开始刻了,那你刻出来的东西,就夹杂着急躁的‘火气’在其中的。人没缓和下来,不那么从容。你去做这个事情,其实是对自己手艺的不尊重。”
俯首、屏气、凝神,刻刀游走于木板之上,思绪沉浸在方寸之间。师父告诉王康,刻的过程,也是炼的过程,锤炼的不仅仅是手上的功夫,还有人的心智。
“自己要达到什么样,怎么样去达到,别人为什么可以达到,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王康说,“在炼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高度,到没有办法精进的时候,就再来一遍,这种由熟返生的过程,很关键。”
斗转星移,瞬息十年,王康参与了20多部古籍、近10万字的雕刻。他说,每当倾心雕刻的版片新鲜出炉,那种喜悦感,就如同“亲眼见证婴儿的诞生”。
王康在工作台前进行雕版木板镌刻
慧灯不熄
师父师父,如师如父。
金陵刻经处的雕版印刷技艺,是在世界印刷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中国雕版印刷术的遗存,历来为师徒世代口传身授。
“学习雕版有这样一个过程:先进门的时候就是制作工具,一般这个工具是师傅先带你制作一套,然后你要学会琢磨,学会自己使用它,之后接受雕版的训练,包括选材、上样,然后雕版,最后进行整理这一系列的过程,也是师徒之间感情的建立。”
多年的教诲,身与艺的传承,王康将之视为一个疼惜自己天分的过程。
“这么些年,我和师父的交流完全不需要语言,基本上一个眼神就能互相明白。就像盐野米松在《留住手艺》里写的那样,学活计的过程就是怀着颗诚实的心去理解对方的过程。同吃一锅饭,同干一个活,自然而然,师徒的关系就形成了。”每一天,王康跟着师父静静地在白墙黑瓦的老房子里开始并结束一天的工作。
从清同治五年(1866年)金陵刻经处创立至今,这里的雕版印刷技艺已传八代,其中第四代传承人因赶上新中国成立后的短暂复兴,人数达到19人之多,而后人数骤减,到了王康这一代,迎来了转机。
2009年,“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代表“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骤然增多。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传统文化复兴,很多高校开设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和相关专业。在邓清之眼中,王康他们这批“90后”跟她入行的起点不一样,“他们学的这个专业,是带着基础来的。”王康从大专二年级左右开始接触这项技艺,先从素描再到绘画,再到工笔,之后到装帧和装裱,最后进入到雕版印刷。
邓清之认为,师父带徒弟本身是在互相提高,对于她和马萌青这样传统的手工艺者来说,急需新鲜血液的到来,为刻经处增添几分朝气。
王康刻字的时候喜欢听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一边听,一边去做喜欢的事,仿佛感受到“宇宙的呼吸”。刻工是慢功夫,心到了,手才能到。师父们那个年代一天可以刻100个字。到了王康这一代,刻40个字需要一天,一面板子一般400个字,刻一块板子至少10天,非常磨炼心性。
闲暇时,王康喜欢国漫,也喜欢玩游戏。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刻经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是古人的智慧,也吸纳了刻字人独有的气韵生动,在具备传统工艺文化美感与价值的同时,人的气息也在雕版作品上入木三分。2020年,凭借精湛的技艺,王康被认定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最年轻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觉得工匠精神倒不是说,你这个行业一定要做得如何如何好。像我们这种手工技艺,它必然是要被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所替代的。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手艺人这份坚守和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各行各业都是需要的。”邓清之说。
金陵刻经处如今藏有雕版12.5万块,精熟的雕版师屈指可数,备份所有雕版需要5000多年,严峻的现实迫使传承人必须找寻遗产保护的新路径。采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对其进行保护很有必要,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是对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中传统雕版印刷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效补充。
“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在涵养传统精髓的同时,进一步契合时代,有效利用现代传媒方式,进行广泛传播,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感受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的独到内涵,体会只属于我们的‘文化’与‘远方’。”同为“90后”学徒的刘鼎一提出自己的见解。
王康在工作台前进行雕版木板镌刻练习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