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九〇后”非遗传承人 刀与木之间,雕刻青春(2)

“镇处之宝”

金陵刻经处后庭,有一座素雅的二层小楼,正门两侧“流通功德藏,接续人天师”的描金对联让人肃然起敬。这座“经版楼”,乃金陵刻经处的圣地所在,内藏经版12.5万片,汇集着一代一代匠人的心血。

初来刻经处,王康正好赶上经版楼动“手术”。为保内藏国宝于万全,金陵刻经处对经版楼进行改建加固,升级成可以满足条件的文物库房。

那时,王康与同事们一道,把库房中的版片搬运出来,逐片清理、整理归集,重新放回“升级”后的经版楼。正因如此,他说自己几乎与每片经版“结缘”,其中就包括“镇处之宝”——18块大型佛像版。

这18块大型佛像版大多刊刻于清光绪年间,不论从工艺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来说,都是中国雕版印刷史上的巅峰之作。

“第一次看见这18块版的时候,我就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了。”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康的音调略微有些提升。

“刊刻出可以与之齐肩的作品,是我的人生梦想,即使这个梦想有些遥远。”

“九〇后”非遗传承人 刀与木之间,雕刻青春

王康在金陵刻经处经版楼内参观经版

人只有在见识过自己无法企及的高度后,才会真正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镇处之宝”的亲密接触,让王康大为震撼,受此感召,开始潜心学艺。

“一般做学徒都是从观察开始。每天跟在师父后面,认真观察,不着急动手,看自己能从观察中看明白什么门道。”

王康口中的师父,名叫马萌青。他少年时因药物作用导致听觉受损,却是个“有心”的人。耳朵听不清就用眼睛。学艺时,马萌青一刻不离地观察师父们的手,反而学得比其他人还快,成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

动手刻字,需要一颗平静的心。按照王康的说法,内心焦躁的人,刻出来的东西是有“火气”的。

“比如说,你刚刚挤完早高峰过来,心还没有平静下来就开始刻了,那你刻出来的东西,就夹杂着急躁的‘火气’在其中的。人没缓和下来,不那么从容。你去做这个事情,其实是对自己手艺的不尊重。”

俯首、屏气、凝神,刻刀游走于木板之上,思绪沉浸在方寸之间。师父告诉王康,刻的过程,也是炼的过程,锤炼的不仅仅是手上的功夫,还有人的心智。

“自己要达到什么样,怎么样去达到,别人为什么可以达到,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王康说,“在炼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高度,到没有办法精进的时候,就再来一遍,这种由熟返生的过程,很关键。”

斗转星移,瞬息十年,王康参与了20多部古籍、近10万字的雕刻。他说,每当倾心雕刻的版片新鲜出炉,那种喜悦感,就如同“亲眼见证婴儿的诞生”。

“九〇后”非遗传承人 刀与木之间,雕刻青春

王康在工作台前进行雕版木板镌刻

慧灯不熄

师父师父,如师如父。

金陵刻经处的雕版印刷技艺,是在世界印刷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中国雕版印刷术的遗存,历来为师徒世代口传身授。

“学习雕版有这样一个过程:先进门的时候就是制作工具,一般这个工具是师傅先带你制作一套,然后你要学会琢磨,学会自己使用它,之后接受雕版的训练,包括选材、上样,然后雕版,最后进行整理这一系列的过程,也是师徒之间感情的建立。”

多年的教诲,身与艺的传承,王康将之视为一个疼惜自己天分的过程。

“这么些年,我和师父的交流完全不需要语言,基本上一个眼神就能互相明白。就像盐野米松在《留住手艺》里写的那样,学活计的过程就是怀着颗诚实的心去理解对方的过程。同吃一锅饭,同干一个活,自然而然,师徒的关系就形成了。”每一天,王康跟着师父静静地在白墙黑瓦的老房子里开始并结束一天的工作。

从清同治五年(1866年)金陵刻经处创立至今,这里的雕版印刷技艺已传八代,其中第四代传承人因赶上新中国成立后的短暂复兴,人数达到19人之多,而后人数骤减,到了王康这一代,迎来了转机。

2009年,“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代表“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骤然增多。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传统文化复兴,很多高校开设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和相关专业。在邓清之眼中,王康他们这批“90后”跟她入行的起点不一样,“他们学的这个专业,是带着基础来的。”王康从大专二年级左右开始接触这项技艺,先从素描再到绘画,再到工笔,之后到装帧和装裱,最后进入到雕版印刷。

邓清之认为,师父带徒弟本身是在互相提高,对于她和马萌青这样传统的手工艺者来说,急需新鲜血液的到来,为刻经处增添几分朝气。

王康刻字的时候喜欢听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一边听,一边去做喜欢的事,仿佛感受到“宇宙的呼吸”。刻工是慢功夫,心到了,手才能到。师父们那个年代一天可以刻100个字。到了王康这一代,刻40个字需要一天,一面板子一般400个字,刻一块板子至少10天,非常磨炼心性。

闲暇时,王康喜欢国漫,也喜欢玩游戏。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刻经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是古人的智慧,也吸纳了刻字人独有的气韵生动,在具备传统工艺文化美感与价值的同时,人的气息也在雕版作品上入木三分。2020年,凭借精湛的技艺,王康被认定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最年轻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觉得工匠精神倒不是说,你这个行业一定要做得如何如何好。像我们这种手工技艺,它必然是要被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所替代的。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手艺人这份坚守和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各行各业都是需要的。”邓清之说。

金陵刻经处如今藏有雕版12.5万块,精熟的雕版师屈指可数,备份所有雕版需要5000多年,严峻的现实迫使传承人必须找寻遗产保护的新路径。采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对其进行保护很有必要,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是对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中传统雕版印刷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效补充。

“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在涵养传统精髓的同时,进一步契合时代,有效利用现代传媒方式,进行广泛传播,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感受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的独到内涵,体会只属于我们的‘文化’与‘远方’。”同为“90后”学徒的刘鼎一提出自己的见解。

“九〇后”非遗传承人 刀与木之间,雕刻青春

王康在工作台前进行雕版木板镌刻练习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