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中的独立展柜属于第三单元。其中,展品“错银铜双翼神兽”是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墓出土,在1号墓的东西两库中各出土一对共四只,东库两件头朝左,西库两件头朝右。双翼神兽长40厘米。神兽曲颈昂首怒吼,两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跃跃欲起。通身错银,身躯为卷云纹,兽翼有长羽纹。背部装饰两只左右对称的错银鸟纹。底部铸有铭文。“虽然其工艺只是错银,但其独特之处在于造型并没有在别的地方出现过。有学者认为,这种造型风格来自西域。”李焱这样说道。
陶人俑拜山一组(7件)
石制六博棋盘/水晶棋子
说到中山人的信仰,“山”这个字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绕开的。陶人拜山组合中共有六件方形陶锥体和一件人形俑,均为泥质红陶,发现于冶铜遗址。人俑直立,作圈手拜山状,线条简单粗犷,形态传神。方锥体底面为正方形,向上收为锥形。出土时人俑立于中间,方形锥体每三个排列在一起,中间高,两侧低,组成一个“山”字形。在人俑面前两侧组成两个“山”字,反映了中山国崇拜山神的风俗。形象地展示了当年中山工匠开工前祭祀山神的情景——熊熊的篝火升腾起来,中山工匠们虔诚地匍匐在地,朝向远方的大山祭拜,祈求山神赋予他们灵感,保佑他们平安。
不仅如此,中山人的城邑依山而建,城内一般还有小山,“中山城”“中山国”亦由此而得名。他们建房的瓦当上还装饰着各种山的图案。在已发现的战国时期建筑构件中,山峰形瓦钉饰为中山国所独有。纵观整个展览,崇山的中山人把山的形象赋予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展品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山”的影子,蔚为壮观的山字形器更足以说明一切。
据悉,此次展览由苏州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策划,展览将展至9月2日。
中国传统绘画史中,山水、花鸟、人物画成为三大主流画科,其中山水画早期因庙堂所仰而宏伟彰显,花鸟画最为文人遣意抒怀所喜,人物画则逐渐从宗教色彩浓厚的壁画转向抒发作者主观情感之凭借。
春节将至,节日期间的北京舞台依旧丰富多彩,国家大剧院、中山公园音乐堂、北京音乐厅、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等演出场馆中,交响音乐会、舞蹈、戏曲、相声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演出将继续上演
贵州省博物馆一尊明菩提达摩佛铜造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苦行修炼意志。像这样精巧的小品类文物在贵博还有许多,如西汉的漆器、明代的宣德炉、乾隆时期的鼻烟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