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姬英明发起的“探源黄帝族发展路线图”活动一行,从北京自驾出发,到“黄帝族”始起地陕西宝鸡一带开始为期10天的探源活动。参加本次探源活动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家韩建业教授,原央视主任编导、高级记者刘靖女士,宝鸡考古研究所辛怡华所长,榆林日报主编、记协主席王志诚先生,以及王军博士、华雪先生等文化人士。
“‘黄帝’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祖先,更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探明‘黄帝’的发展脉源。然而,自秦焚前朝历代正史以来,我们对‘黄帝’的认识,仅限于《太史公书·五帝本纪》中一统华邦万国的轩辕黄帝,却忽略了《逸周书》、《吕氏春秋》以及《山海经》等诸侯史中对‘黄帝’的记载。‘黄帝’实则不是一代个人的尊号,而是一个生活在甘肃陇山陇东至陕西陕北一带的、距今7137年—4717年的大部族历代首领的尊号。”为了从考古上验证“黄帝族起源”,姬英明特别邀请考古学界、媒体界人士同行参与此次探源活动。
按照姬英明的研究,首代黄帝是伏羲的直系后裔,在距今7137年前,诞于姬水之畔,和神农炎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后因二代黄帝和二代炎帝不合,二代炎帝带领大多数龙族部落大出崤山,黄帝族和炎帝族以黄河崤山为界,各自发展。到四代黄帝时,黄帝族痛定反思,沿泾河而上,最终来到富饶的邰及古河南一带,黄帝族终于发展壮大,到轩辕黄帝时一统天下。
对于姬英明的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家韩建业教授表示,宝鸡北首岭遗址,的确有七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初期的遗存,而且能清楚地看到从前仰韶文化(考古上称之为白家文化或大地湾一期文化)到初期仰韶文化的过渡。比如前仰韶的三足绳纹鼓腹罐,去掉三足就基本是仰韶文化的绳纹罐了,前仰韶的陶钵也延续发展到仰韶文化。
此次探源活动一行十余人,用时十余天,从宝鸡开始,途经宝鸡神农祠和北首岭遗址、凤翔水沟遗址、甘肃灵台桥村遗址、泾川王母宫、泾川百泉遗址、崇信黄帝城寨、华夏古槐王、平凉崆峒山、庆阳南佐遗址、庆城不窋周祖陵、陕北定边县博物馆、靖边轩辕黄帝真身陵及褡裢沟遗址一带,至榆林市博物馆,最后结束返京。因为疫情原因,本次探源活动是今年的第一次,也是姬英明先生发起“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探源”的延续。
此次行程中的水沟遗址,引起了探源团队的关注,由于19年曾在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辛怡华带领下,见识过水沟遗址内的仰韶文化陶器残片以及壮观的夯土墙,姬英明觉得水沟遗址在宝鸡地区遗址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第一次到访水沟遗址的韩建业教授则从考古学视角出发对其进行了分析“面积有100多万平方米,可能属于西周时期的城墙分段版筑,夯层清楚,现存10多米高,令人震撼!城墙下压大范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遗存,断面可见多处多层类似于大地湾四期房屋的三合土地面,应该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重要聚落。”
对于甘肃灵台桥村遗址,姬英明也强调了其与“黄帝族起源”研究的重要性,“世人知道灵台,多是因为《诗经·灵台》和文王灵台祭天受命,而不知灵台在黄帝时期,也占据非常主要的地位,现灵台县桥村600万平方米的遗址,和许多大型祭祀坑,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姬英明说。
桥村遗址面积之大,也让韩建业教授出乎意料,“这应该是陇东地区龙山时代的大型中心聚落之一。根据已经发表的发掘资料,该遗址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板瓦和筒瓦是中国最早的瓦类遗存之一,推测遗址上应该有过高等级的神庙宫殿类建筑。”
“沿‘黄帝族发展路线’北上的核心地段是泾河中游的泾川县和崇信县,这里也是姬英明的故乡黄寨塬,此处是一个横跨崇信县与泾川县两县的百里大塬,姬英明自小便听祖上传承说这个大塬是“黄帝城寨”,因为历史的变迁,现在就叫黄寨了。“我是一个对现代科技技术非常认可的人,因为祖上有‘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之训谛,故而我请考古学家韩建业教授一行验证一下祖上的传承。韩教授在泾川县百泉山上看到了4000多年前的陶片和夯土,调查认为崇信县黄寨镇遗址的大量白灰地面与陶片的年代,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这一段时间,正好是传说黄帝族发展至轩辕黄帝一统天下而建立‘黄朝’的时期!客观地说,祖上传承说黄寨是‘黄帝城寨’,就所言非虚了。”姬英明激动地说。
对此,韩建业教授表示,泾川百泉村后山上有新石器时代的夯土遗存,高达五六米,可惜大部分已经塌毁,在倒塌的堆积中,可见类似桥村遗存的4000多年前的篮纹陶片。崇信黄寨镇的遗址从断面的白灰面和采集的陶片看,至少可以分两个时期:山坡靠下部位有类似大地湾四期的厚薄不均的三合土地面或者比较原始的白灰面,当属于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晚期阶段;山坡靠上部位有厚薄均匀的白灰面,当属于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时代。
“我们一行这一次既是探源,也是朝黄帝的圣,故而黄帝问道的崆峒山,也就必不可少了!‘黄帝问道崆峒’不止是庄子的寓言,在《史记》里也有记载。‘道源崆峒’是道家的圣地,在道学界是不争的事实,崆峒山也有晋至隋唐元明清历代建筑风格的存在。”姬英明感慨地说。
“黄帝族真正发展起来是到‘邰’一带,也就是上了陇东庆阳董志塬后,才建立了‘黄帝四都’之一的‘有熊佐都’。南佐遗址的建筑仪轨布局和宏大面积,应该是最好的证据。庆阳董志塬不但是黄帝族的福地,也是姬后稷五世孙姬不窋因‘夏后羿妄乱’而逃回祖源修养元气的福地。”姬英明接着说:“时至今日,我作为姬宗氏宗子,再一次来到这个有福气的大塬上,希望能为中华道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接上祖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气神!”
一路考古下来的韩建业教授则坦言,南佐遗址面积数百万平方米,以前的发掘已经揭露出一座前厅后堂的面积600多平方米的殿堂式建筑,冲沟两侧有九个直径约100米的夯土高台,或许为祭祀台,可惜有的高台已经快要完全塌毁了!该遗址的确是都城级别的中心聚落遗址!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都亟待加强。
“当黄帝族在陇东平原上发展起来后,就逐渐地朝北扩展了。当黄帝族翻过白圉山后,平坦辽阔的河套平原是上天赐给黄帝族最好的礼物!黄帝族在河套平原上建立了‘天鼋神都’及‘昆龙虚都’等都城,极大的增强了黄帝族实力,也才有轩辕黄帝时大出崤山而缔造大一统华邦天下的伟大功勋。”在姬英明看来,陕北榆林三边一带,是一个有着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神奇地方,靖边县“轩辕黄帝真身陵”周边,更是大遗址密布的核心地带,但也是被考古忽略的地带。
对于上述姬英明提出的考古亟待深入进行的问题,第二次来到靖边县高家沟的韩建业教授也表示了认同,“这里发现了多处大型夯土高台,后山坡上见有距今5000年以后的庙底沟二期阶段的陶片和白灰面,附近还有许多同时期的遗址。需要考古工作确定遗址的年代、结构和性质,包括那些夯土高台的年代和性质。”
探源结束前夕,姬英明也向同行团队坦言整个探源行程中自己内心的担忧和忐忑,不知祖上传承并经自身研究总结的“从陕西宝鸡至关中平原,再沿泾河而上至陇东大塬,到河套平原”的“黄帝族发展路线图”是否经得起考古及历史佐证。
对此,韩建业教授也给出了结论,在他看来,姬英明先生传承的黄帝族年代和地域,与此次探查所及的考古遗址情况多能大致吻合,陕西宝鸡到陇东、陕北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时代文化也基本都是一脉相承的。“在距今四五千年期间,也就是传承中黄帝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关中西部、陇中陇东至陕北一带发现有多个数百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应该不是偶然的。加强这些地区的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将对探源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探源活动得到了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甘肃灵台考古同仁、泾川和崇信文化部门、庆阳文物部门及电视台,以及靖边县委和榆林文化界的热情支持,参与人员一致表示,用真实践行、现场体验探源的方式,传播弘扬中华祖脉传承,传扬中华悠久历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个中华儿女荣耀和责任。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日前公布2019年山西重要考古发现,其中考古工作者在吕梁地区首次考古发现北宋“柿色彩”瓷器,填补了吕梁陶瓷考古的空白,为这类极具山西地方特色的瓷器产品证实了又一个产地。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分别是: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