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考古 > 正文

于成龙:是灾咎还是炫燿?论中国古代的虹霓之恋

于成龙:是灾咎还是炫燿?论中国古代的虹霓之恋

『编者按:不同文明视角往往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知和理解,这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颇为有趣的话题。比如,今天人们看来带有“雨过天晴”美好寓意的“虹”,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对它的看法就存在巨大差异。对此,中国著名青铜器专家,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于成龙博士特为“东西问”客户端撰文,通过中国历史的纵向叙事和东西方文明的横向比较视角,详述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东西方文明对“虹霓”的认知差异。全文如下:』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这是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1045-1105)所作《水调歌头》一词上阙中的章句,用以抒发其鄙视世俗,寻梦一处可自由施展“乐土”的清高,即“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所描绘的图景。

900多年以来,人们争相吟咏这一名句,不吝称颂之美。黄氏将自己的刚直性情比作“虹霓”,气势高昂,浪漫唯美。同时,该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人对“虹霓”这种气象的赞赏,仰之弥高。

虹,作为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大多出现于雨后与太阳相对的方向,是由日光照射雨滴发生折射及反射而形成的彩色圆弧,由外至内依次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绚烂夺目。如若日光照射雨滴发生两次折射及反射,通常比邻于“虹”,会再出现一七彩圆弧,但其颜色排列次序与“虹”相反,外紫内红,且色彩略淡于“虹”,此即为“霓”。

雨后初霁,天空出现的七色彩虹常令我们陶醉不已;仰目之间,心游万仞,不知带给我们多少无边遐想。粤若稽古,漫溯古代中国的悠悠历史进程,人对“虹”的看法却并非始终如宋人般欣赏,期间经历了由恐惧至赞美的转变,而促成这种转变的关键则是人们对于虹霓成因认识的逐步深入。

灾咎之兆——殷墟甲骨文实录的“虹”

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殷墟甲骨文始为世人发现。120余年以来,殷墟陆续出土商代刻辞甲骨达16万片之多,所载内容涉及祭祀、军事、刑罚、田猎、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医学及历法等诸多领域,丰富异常,可谓“皇皇巨著”、商代百科全书,也皆为今天全面复原商王朝面貌的可信史料。在16万片商代刻辞甲骨之中,有一片格外弥足珍贵,其所载刻辞实录商人对“虹”的认知,也是迄今所知关于“虹”的最早文献记载,堪为我们稽考中国古人对“虹”认知变化历程之基点。

商“王宾中丁”刻辞卜骨是一残断的牛右侧肩胛骨骨扇部分,残长32.20厘米,宽19.80厘米,拓片著录于《甲骨文合集》10405正、反;该卜骨20世纪初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是罗振玉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所收3万片殷墟甲骨中之精品,著录于民国三年(1914年)十一月所刊《殷虚书契菁华》。1959年,商“王宾中丁”刻辞卜骨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调拨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古代中国陈列·夏商西周时期”展线上的重要展品(图一)[1]。

▲图一:商“王宾中丁”刻辞卜骨,商王武丁时期,残长32.20厘米宽19.80厘米,20世纪初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一:商“王宾中丁”刻辞卜骨,商王武丁时期,残长32.20厘米宽19.80厘米,20世纪初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一所示商“王宾中丁”刻辞卜骨正、反面现存5条契刻占卜记录,刻辞完整,篇幅较长,存180余字,字口涂朱,所记内容是商王武丁时期一名“㱿”贞人分别于“癸酉”“癸未”“癸巳”“癸亥”与“癸卯”5日进行的占卜,期望神明晓谕未来十日之内是否将有灾祸发生[2]。该卜骨反面刻辞如下:

王占曰:有咎。八日庚戌,有各雲自東面母;昃,[亦]有出虹自北,飲于河。

刻辞“王占曰:有咎”记述“癸卯”日举行的占卜活动中,商王武丁依据卜兆判断,将有灾祸发生;“八日庚戌,有各雲自東面母;昃,[亦]有出虹自北,飲于河”,述及“癸卯”后第八日“庚戌”,正午过后太阳西斜之时,虹自北方出现,下饮黄河之水。

虹,商甲骨文构形作:

▲资料来源:《甲骨文常用字字典》

▲资料来源:《甲骨文常用字字典》

不难看出,其状如两首之虫,巨口开张,长躯庞然[3]。查《山海经·海外东经》,其文云“虹在其北,各有两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亦曰:“虹,螮蝀也,状似虫。”凡此后世典籍中所刻画虹之形象,皆与商甲骨文虹之构型相符。商甲骨文“虹”,亦即“虹”字之初文。成书于战国两汉之际的辞书《尔雅》,中有《释天》一篇,又称虹为“螮蝀”“蝃蝀”,文曰:“蝃蝀”,其见每于日在西而见于东,啜饮东方之水气也。”北宋李昉(925-996)等学者奉敕编纂《太平御览》十四天部引《黄帝占军诀》语:“攻城,有虹从南方入饮城中者,从虹攻之,胜。”后世古人信以为“虹”自上降下饮水,与上揭商“王宾中丁”卜骨反面刻辞“有出虹自北,飲于河”所描绘图景相合,其中源流分明。

同时,汉晋之前的古人多以灾祸附于虹之出现,如《诗·鄘风·蝃蝀》句“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晋书·隐逸传·夏统》云:“昔淫乱之俗兴,卫文公为之悲惋;蝃蝀之气见,君子尚不敢指。”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逸周书·时训解》:“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虹不藏,妇不专一;天气不上腾,地气不下降,君臣相嫉;不闭塞而成冬,母后淫佚。”《太平御览》十四天部引《易通卦验》句:“虹不时见,女谒乱公。”将虹之出现,或附会于淫乱之显像。甚而又如《汉书·燕剌王旦传》,记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燕王旦谋反,“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饮井水,水泉竭”;对此异象,吕广等人为旦言:“当有兵围城,期在九月、十月,汉当有大臣戮死者。”燕王旦忧恐,谓吕广等:“谋事不成,妖祥数见,兵气且至,奈何?”竟将虹视为“妖祥”,预示灾祸将至。类此古代典籍所载不胜枚举,皆与商“王宾中丁”卜骨反面刻辞图景预示灾祸相契合。由此可知,古人以灾祸附于虹霓至迟始于商代晚期。其后虽王朝更替,风雨千载,以灾祸附于虹霓的普遍认识经历代沉淀,通达上古时期,影响绵长。

炫燿高远——上古时期的虹霓之恋

“仰视山颠,肃何千千,炫燿虹蜺。”

上录系战国时期楚人宋玉《高唐赋》章句,诗人以虹霓之绚丽衬美青青高山。

曹操(155-220)《陌上桑》诗云:“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以虹霓为乘,逍遥于九天之中,气概豪迈。而如东晋时期葛洪《抱朴子·嘉遯》“思眇眇焉若居乎虹霓之端,意飘飘焉若在乎倒景之邻”所云,思绪驰骋,目虹霓为升腾之所,则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之虑。类此以虹霓之高远、壮美,写意胸中丘壑,在上古时期以灾祸附于虹霓的普遍认识中虽踽踽独行,但不苟同于世俗之众,卓然独立,同时亦垂范后代,首开吟咏“虹霓”之先。

雨色映日而为虹——中古时期的虹霓之恋

唐初大儒孔颖达(574-648)曾于《礼记正义》中《月令》一篇落墨:“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虽寥寥数语,但已诠释虹之成因。由此可确知,历经上古时期的漫长探索,至迟始于唐代初年,对于虹的成因已有清晰认识,我们可将这一阶段视为古代中国关于“虹”认知变化的转折。之后,唐代诗人张志和(732-774)在其所著《玄真子》一书中指出“雨色映日而为虹”,且进一步举以佐证:“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而不可直者,齐乎影也”,可以人为模拟制造自然界的虹霓,反映了当时对虹成因的深刻认识。

至唐,“虹”成为文人竞相歌咏的重要题材,如张九龄(678-740)《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李白(701-762)《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及《焦山望寥山》“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作品数量陡然增多,前所未见。

两宋时期,诸如北宋李昉(925-996)等学者奉敕编纂《太平广记》及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虽然收录“虹饮水”及“虹饮食”之类的神怪异事,但已无碍于人们对虹成因的清醒认识及寄情于虹之吟咏,其中黄庭坚《水调歌头》一词上阙中的章句,“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即是其中佳作。

光的反射、折射——近代科学对于虹成因的揭示

清咸丰三年(1853年),张福僖与英国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合译《光论》,是中国最早一部翻译自西方的系统光学专著。它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光直线传播、光反射、光折射、海市蜃楼、光照度、色散和光谱、眼睛及色盘等几何光学内容,并以白光在水滴中的折射、反射发生色散的道理,解释了虹的成因[4]。自此,对于虹的认识,开始进入科学探索。

观古今于须臾,细思古代中国关于虹霓的心智历程,由上古时期的恐惧,至迟始于唐代初年则转变为歌咏赞美,期间无疑应存在一个渐变的历史阶段,有待于今后的继续钩沉。是近代科学知识体系的引入,得以深层揭示虹的成因。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断面临着困惑,突破旧有思想束缚,探究本源的渴望,是促成这种转变的关键。

艾丽丝(Iris)——古希腊神话中的彩虹女神

公元前12世纪,正处于古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商代晚期的后段,此时亦是古代希腊“荷马时期”的开始,直至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神话形成于这一阶段。通览众多古希腊神话,有一位女神艾丽丝(Iris),她是奥林匹斯众神的信使,为众神、以及众神与凡人之间传达信息,而彩虹即是她飞过天空时留下的倩影[5]。位于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7年,是为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而兴建,也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庙。这座神庙规模宏伟,集古希腊建筑与雕塑艺术之大成,在其东山墙的一组大理石雕像中,艾丽丝(Iris)卓然而立(图二)[6],足见彩虹女神在古希腊神话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古希腊时期人们对虹霓的心智。

       ▲图二帕特农神庙东山墙“艾丽丝”石雕像(右一),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图二帕特农神庙东山墙“艾丽丝”石雕像(右一),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虹蛇——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图腾

虹蛇,是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图腾。在当地传说中,虹蛇身躯庞大,呼风唤雨,并为人们袪灾除病,神力无比。每当降雨之后,虹蛇便横躺于天空以作休憩,此即彩虹[7]。《吃帢朴帢朴的水蛇》是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Stewart Davies于1991年创作的一副绘画,水蛇在天空中飞舞,为沃伯顿西边的土地带来滂沱雨水,是澳大利亚大陆原住民图腾——虹蛇形象的生动写照(图三)。

       ▲图三Stewart Davies《吃帢朴帢朴的水蛇》布面丙烯1991年(Talpu talpu warnampi Acrylic polymer on15-18oz canvas,1991)

▲图三Stewart Davies《吃帢朴帢朴的水蛇》布面丙烯1991年(Talpu talpu warnampi Acrylic polymer on15-18oz canvas,1991)

放眼于不同文明,对于横亘于同一片天空之中的七彩虹霓,沉淀着各自独特的认知及社会发展轨迹。基于此,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更有助于从历史的纵深层面,增进不同地区的相互理解。(完)

于成龙

于成龙

作者简介:

于成龙,2004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史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博士,文博专业研究馆员、教授,著名青铜器专家,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院长。2018年9月,受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指派,作为青铜器专家赴英国对圆明园流失文物、西周晚期青铜器“虎鎣”进行真伪及其他情况鉴定。发表《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文物精萃•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艺术系列丛书•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历史文化系列丛书•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甲骨卜辞菁华·气象篇》等论著数十部(篇)。

注释:

[1]图一采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华文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年11月,143页。

[2]甲骨学界也将该类占卜事项称为“卜旬”。

[3]有关商甲骨文“虹”字之学术研究状况,可参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第四册3445-3449页与何景成编撰《甲骨文字诂林补编》,中华书局2018年6月,874页之3358辞条所引诸家论述。于成龙著《甲骨卜辞菁华气象篇》文物出版社2023年8月,146-148页也有论述。

[4]王锦光余善玲《张福僖和<光论>》《近代科学史研究》第3卷第2期(1984年),189-193页。

[5]艾丽丝(Iris),或翻译为“伊里斯”,如〔古希腊〕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蒋平译《工作与时日神谱》,商务出版社2015年,36页译文:“陶马斯和深深洋流俄刻阿诺斯之女厄勒克特拉结为夫妻,生了快速的伊丽丝和长发的哈耳皮厄。”

[6]图二采自大英博物馆官网:

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G_1816-0610-95

[7]图三及相关文字详见左茜茜《图腾崇拜及符号象征——澳大利亚土著艺术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3年5月,图15、36-38页。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