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首次报道了我国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农业人群的古基因组,表明川滇先民主要来自黄河流域,对深入理解西南地区史前人群源流、人群迁徙和融合历史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生物学刊物《现代生物学》上。
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会上,通报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威海甲午沉舰遗址3项重要考古成果,展示了我国在水下考古取得的最新成绩。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辽上京考古队在对辽上京皇城南部大型建筑基址及其院落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处布局清楚、体量很大的东向院落。该发现对认识辽上京皇城布局、进一步探索辽上京皇家礼制建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石峁村,地处黄河西岸、黄土高原北端,主要遗存为距今4300年-3800年左右的石砌城址,是东亚地区所见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的城址,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
本报宁波10月10日电近日获悉,在浙江省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地块的考古发掘中,该校操场区域新发现的遗址为汉六朝时期余姚县城外一处聚落居址。考古发掘还原了水井、灰坑等生活遗迹,出土了类型丰富的陶瓷器遗物,为研究这一时期余姚江流域的居民饮用水问题提供了翔实案例。
记者从2023年10月9日举行的西藏全区文物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近3年西藏累计开展各类考古调查发掘项目90余项,其中,配合基建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项目50项,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10项,主动性考古调查、发掘项目共30项。西藏考古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金属时代、吐蕃时代、吐蕃以后的历史时期、宗教考古等领域有了重大发现,初步构建了西藏考古学文化序列的框架,提升了西藏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水平。西藏考古在国内外的学术科研地位得到显著提升,考古成果社会效益实现新突破。
日前,国家文物局通报了吉林和龙大洞遗址、辽宁朝阳马鞍桥山遗址、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北京金中都遗址4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
记者日前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获悉,北京金中都遗址发现一处大型建筑基址,这是目前金中都考古发现的最大的“官式建筑组群”,其中部分建筑组群初步推断为皇家寺院。
目前,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考古工作正有序进行,来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天门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在石家河遗址的谭家岭发掘现场进行核心区房址的记录、测量等考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