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往,甲骨文从发现到发掘,不仅拓展了中国的信史时空,还开启了现代田野考古的科学模式,更是集结和成就了一大批业界大咖: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李济、梁思永、傅斯年、闻一多、陈梦家、罗振玉……殷墟的发掘从未中断。
初夏的和煦阳光,透过殷墟博物馆宽大的穹顶天窗倾泻而下,整个中空大堂的灰白色壁砖,折射出炫目的亮色,仿佛是猛然打开月光宝盒的那一瞬。
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的有益实践,被列入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案例,入选2023年度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示范项目。以考古为主体的研学旅行,将成为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的实践也将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2000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在殷墟花园庄东地发掘了一座编号为2000HDM54的商代墓葬。墓主“亚长”,是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高级武官。“亚长”尸骨不全,残骸上可见多处伤痕……墓中出土一只“青铜手”,或是用以充当假肢?
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始终奔流不息。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在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流行的交融碰撞中,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正在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19世纪,光与色的奥秘被揭开,生活在技术浪潮中的艺术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色彩,并在艺术创作中试验色彩理论。他们试图创立自己的色彩语言与认知模式,使色彩逐渐从人物形体或叙事主题的附属位置中挣脱,成为有意味的艺术符号,获得独立的美学价值。
过去一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考古中国”24个重大项目统筹推进,265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统开展,1367项基本建设考古项目有序实施,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10个项目,涵盖范围广、学术价值高、科学意义大,成为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
《国殇》作为追悼楚国阵亡将士的挽诗,笔墨情感真挚,节奏明快急促,以简练、生动的笔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楚国将士英勇抗敌,为国捐躯的壮烈图景。
作为2023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重要进展之一,淮安新路遗址是继泗州城遗址、板闸镇遗址和庆成门遗址之后发现的又一处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同类型遗址,对研究淮安地区明清漕运史、运河开发史、城市发展史、社会生活史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明清时期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