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鼎被视为礼器、传国重器。国内不少博物馆都收藏有鼎,其中知晓度较高的,当属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后母戊方鼎(曾被称作司母戊方鼎),其他还有分藏于国博、上海博物馆的大盂鼎、大克鼎等。今天我们不妨登录广东省博物馆云平台,于“丝路光华:粤陇文物精品联展”认识另一件青铜鼎重器——秦公鼎。
6月13日上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考古人员在7、8号祭祀坑里发现了大量造型前所未见的精美青铜器,这些颠覆现代人想象的文物造型神秘诡谲,再证三星堆青铜文明的独特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考古学的目的是通过实物遗存来复原古代历史,包括重建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史,以及补充和修正历史时期的历史,这方面的考古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凡成就,极大延伸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也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内容。但是,除了重建史前史、证经补史之外,考古学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对文化遗产的挖掘与阐释、共享与传承。如果说前者是“作为历史学的考古学”,后者可称为“作为文化遗产的考古学”。在中国考古学已走过百年的今天,考古学正经历着学科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型,那就是文化遗产的挖掘与阐释、共享与传承,这种文化遗产观正在深刻影响着今天的田野考古以及考古学术思想。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临湖北,西接陕西,地处南(阳)襄(阳)盆地核心。自旧石器时代始,人类先祖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不息。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40余处旧石器遗址和距今四五十万年的“南召人”化石、1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数以千计的两周及秦汉古墓。层垒的文化遗存,录写着南阳古地悠久的历史,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历史长河中,南阳有着重要的地位;而这一地理单元中的黄山遗址,更是其中一朵耀目的浪花。
6月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广汉市公布了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6个“祭祀坑”目前共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数件造型奇特的珍贵文物前所未见,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证。
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的南佐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为一处距今五千年左右仰韶晚期至庙底沟二期的高等级大型聚落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6月该遗址启动了新一轮考古工作。
“月光宝盒”、铜猪鼻龙形器、顶尊蛇身铜人像、金面罩铜头像……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广汉市公布了去年9月以来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数件造型奇特的“上新”文物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铜器类别,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种类和文化内涵,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又见证了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早期交流互融,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增加了新的实物证据。
作为海陆兼备的文明古国,我国水域内遗留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的海洋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非凡创造力的结晶,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基础。
对文物的细心呵护,其目的无疑是为了“人人共享”。科研也是文物修复的重点工作。在修复工作中,我们会开展文物保护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包括文物制作工艺、文物腐蚀原因分析、文物保护修复相关技术方法、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努力向公众阐释和展示更多关于文物的信息。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先后在山东、河北、甘肃、湖北分别成立了工作站,通过不断与博物馆、高校合作开展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以及课题研究,为文物保护行业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近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白马泉村北墓地进行正式考古发掘,目前已清理出东汉、唐辽及明清时期墓葬3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近2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