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张邦炜:如何看待近年来的“宋史热”?(2)

张邦炜:如何看待近年来的“宋史热”?(2)
2021-12-07 10:41:16 新京报

“我与所谓‘宋粉’的差别主要是一个‘度’字。”

新京报:在传统上,大家对宋朝的评价是“积贫积弱”。如今,网上的“宋粉”喜欢赞扬宋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乃至处在近代前夜。而你对宋朝“弱而不贫”的评价显得较为折中。你觉得大家对宋朝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这些年来会有这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张邦炜:我觉得“宋粉”一词只怕不很妥当,更不应含有贬义,表达权理当受到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本人就是个“宋粉”,而且是个资深“宋粉”。1961年,我读研究生时,当时学界的气氛是“一提到汉朝、唐朝,就褒就捧:盛世治世;一讲到宋代,就贬就抑:积贫积弱。”我没有跟随我的导师金宝祥先生学唐史,决然自主选择学宋史,因为我认为两宋时代很值得研究。

我早年就不大赞同宋代“积贫积弱”说,认为宋代“弱而不贫”,并称:“宋代横比当时世界各国,超越世界各国,处于领先地位;宋代纵比前代,超越前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汉朝、唐朝之后的又一座新高峰。”“宋朝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先进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经济腾飞,一次文化高涨,足以同汉朝、唐朝前后相辉映,相互争妍丽。”

我的这些浅见似乎至今仍被所谓“宋粉”不时引用。我与所谓“宋粉”的差别主要是一个“度”字,过犹不及,凡事都得讲分寸。我不称宋朝为“巅峰”,仅称“高峰”,并且认为前面的汉、唐也是“高峰”,自以为这样才比较恰当。前贤说:“真理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愚见以为,“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宋代——东方的文艺复兴”一类的说法,往前多走了一步。翦伯赞说:“‘一叶惊秋’是诗人的敏感,作为一个历史家至少要多看到几片落叶,才能说秋天到了。”(摘自翦伯赞:《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光明日报》1961年12月22日)翦老《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这篇文章是1961年刊发的,当时我刚开始研习宋史,在方法论上对我影响很大。

张邦炜:如何看待近年来的“宋史热”?

翦伯赞

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认知具有主观性,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宋代“声容盛而武备衰”,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人们当然向往武功强盛的汉朝、唐朝,因而贬低积弱不振的宋代,甚至因其弱而称其贫。而今形势不同了,人们更加看重经济、文化、民生,在这些方面宋代无疑超越包括汉、唐在内的前代。这应当是宋代历史地位大转变的主要原因。现今人们赞美宋代,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翦老指出:“我们不是写诗歌,可以全凭感情”,不能“盲目歌颂”。翦老非常强调看问题应全面,他说:“既要看到历史上的光明面,也要看到历史上的黑暗面。”历朝历代概莫能外,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应当睁开双眼看宋代,宋代不是一切都好,样样处处都好,也有黑暗面。

至于目前研究宋史的人越来越多,可能与严耕望先生那句话有关:“宋史是青年可大展拳脚的园地。”社会上的宋史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吴钩先生为代表的所谓“宋粉”作者的推动,他们的书籍很能吸引读者眼球。近年来情况有些变化,邓小南、虞云国、赵冬梅等宋史学者的著述、演讲和视频很受读者、受众欢迎,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加。可见专业宋史研究者在普及宋史知识方面完全能够有所作为。

新京报:“宋粉”经常夸宋朝外戚干政少、后妃少插手朝政、宗室权势受限、没有阉党作乱,总体上来说,皇位转移平稳。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为何宋朝会有这个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特点?

张邦炜:岂止所谓“宋粉”,从宋人程颐、邵雍、叶适到近人柳诒徵、蔡东藩等前贤往哲早已如此称赞宋朝。程颐称:本朝“百年无内乱。”邵雍说:本朝“百年无心腹患。”我的师爷爷蔡东藩认为:“宋朝的善政却有数种:第一种是整肃宫闱,没有女祸;第二种是抑制宦官,没有奄祸;第三种是睦好懿亲,没有宗室祸;第四种是防闲戚里,没有外戚祸;……不但汉、唐未能相比,就是夏、商、周三代恐怕还逊它一筹。”

拙著《宋代皇亲与政治》分为四章,较为具体地论证这四种“善政”,认为蔡老之说与史实大致相符,宋代“基本无内乱”。并在《余论》中指出,宋代“基本无内乱”的原因在于“大体无内朝”。当时我就担心“无内乱”、“无内朝”两说被简单化、极端化,因而特意使用“基本”、“大体”两词加以限制。我特别强调“无内乱”并非矛盾,皇亲国戚之间的争斗依旧激烈,在宗室近亲中仍然出现了一些试图争夺皇位的“皇帝迷”,这是封建时代难以根除的痼疾。如果说所谓“宋粉”有什么问题,可能是又往前多走了一步。

张邦炜:如何看待近年来的“宋史热”?

《宋代皇亲与政治》,张邦炜著,汉唐阳光|郑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

宋代为什么“基本无内乱”?是因为不少朝代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内朝,而宋代有个特点是“大体无内朝”。至于宋代为什么会如此,这是道难题,难在不是仅凭史料就能解决的问题。正如赵俪生老师所说:“要考证,也要思辨。”但思辨更易产生歧义。宋代为什么“无内乱”?我在《宋代皇亲与政治》一书的《余论》中已经自问自答,拙著先从观念的束缚与制度的约束两个方面作答。接着又问:为什么这些限制皇亲国戚权势的制度并未全然成为一纸空文?主要原因之一是宋代士大夫群体是一支不可小视的政治力量,他们在落实这些制度上作用不小。并称:“士大夫——皇亲国戚的克星。”这道难题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答。如有兴趣,请读读拙著并指正。

宋朝军事“弱”,是防止藩镇割据的代价吗?

新京报:你认为宋朝“弱而不贫”,为何宋朝会“弱”?是因为在军事体制上兵权收归中央,使得军中武将临阵指挥权不足的缘故吗?宋朝军事上的“文弱”是为了防止藩镇割据所付出的代价吗?

张邦炜:宋朝军队人数众多,宋仁宗皇祐初年高达141万之众,其中虽然包括40万左右的“力役之兵”厢军,但“武备之兵”禁军不下百万。为何兵多不能打仗,宋朝会“弱”?其原因太多,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缘故,很难备举。下面只能举例式地简略说说。客观原因如五代时期长城所在的燕云地区的丢失,使得北方边境无险可守。宋朝疆域小于汉、唐两代,战马紧缺问题突出,虽多方设法解决,但始终收效不大。而宋军遭遇的又是兵力强劲的辽军、金军,尤其是蒙古铁骑,号称“天下无敌”。

主观原因更多,如从国策上说,为了防止藩镇形成割据、武将拥兵自重,宋朝重文轻武,重用文臣,压抑武将。从体制上说,宋朝实行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分割军权。枢密院有调兵权而无握兵权,三衙有握兵权而无调兵权,战事发生,统兵官由皇帝临时任命,于是形成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将不专兵的局面。皇帝作为军队的最高统帅,甚至用阵图指挥前线作战,其结果往往是运筹于深宫之中,致败于千里之外。

从军纪上说,朝廷对武将既压抑又宽纵,把宽纵作为对压抑的补偿。对于武将私役士兵、克扣军饷等违法行为一般不予严加查处,对于败将通常处分很轻。将帅威望低,不敢从严治军,结果军纪松弛、士兵骄惰。当时人感叹:“呜呼,军政如此,孰救败亡!”从士气上说,宋代有名谚语云:“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兵在社会上被看作下贱职业,脸上手上刺着字的士兵备受歧视,士气低落。

张邦炜:如何看待近年来的“宋史热”?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