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张邦炜:如何看待近年来的“宋史热”?(3)

张邦炜:如何看待近年来的“宋史热”?(3)
2021-12-07 10:41:16 新京报

从策略上说,北宋晚期的联金攻辽和南宋晚期的联蒙攻金不无可取之处,但在施行策略的过程中败笔颇多,结果良策变为失策,一个已经衰弱的敌人倒下,一个更为强大的兴起,最终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诸如此类,我在《两宋王朝史》一书略有陈述,此处不再过多重复。

在上述种种原因中,有主因与次因之分。人们通常将重文轻武的国策、军权分割的体制视为首要原因,其中还有“宋朝军事上的‘文弱’是为了防止藩镇割据所付出的代价”一说,但代价未免太大。其实北宋前期以后,藩镇割据的威胁大体成为过去,重文轻武的国策理当适时作些必要的调整。不可否认,在战争形势异常严峻时,重文轻武的国策也曾有所松动,但从总体上看,这一国策终有宋一代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宣扬包拯一类的清官并非根除腐败的妙药。”

新京报:中国人认识名臣包拯,可能首先是通过“包青天”的传说。你觉得为何在那么多名臣当中,包拯会被民间社会神化,成为了妇孺皆知的“青天大老爷”呢?你是怎么看待民间对“包青天”的崇拜的?

张邦炜:有位宋朝人说:“廉吏十一,贪吏十九。”宋代清官虽然少,但有可能被神化为“青天大老爷”的官员还是有一些。之所以选择包拯,是因为他的事迹较突出,记载也比较多。包拯清正廉洁,他称贪官为民贼,力主从重惩处。他做官后,“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他要求后代不得贪赃枉法,“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为民请命,当时百姓深受科率摊派之苦,赋役不均之害。他上疏宋仁宗,请罢天下科率。他任权三司使时,清查隐漏土地,试图实现赋役公平。包拯刚直不阿。宋仁宗宠爱张贵妃,任命她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使,包拯坚决反对,敢于同皇上在金殿上争吵,“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包拯权知开封府时,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开封民谚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史书记载,民间把“包拯笑”比喻为“黄河清”,其中已经包含某些神化的成分。

张邦炜:如何看待近年来的“宋史热”?

电视剧《包青天》剧照

后来民间神化包拯,主要不是依据史书,而是来源于文艺作品,如小说《包公案》《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铡包勉》之类。文艺作品中包公的形象与史书中包拯的原型差别很大。历史上的包拯并非黑脸粗人,是个文弱书生,天圣五年进士。陈士美、秦香莲的故事纯属虚构,历史上无其人其事。

民间崇拜“包青天”,是因为帝制时代贪官多,清官少,太腐败。民众崇拜“包青天”,曲折地表达了他们根除腐败、严惩贪官的强烈要求,渴望公平、正义的美好愿望。宋朝以后,历代朝廷参与神化包拯一类的清官,既是出于遏制贪腐过度的需要,过度贪腐将江山不保;同时又是忽悠百姓的手段,试图让民众区别看待朝廷与贪官。宣扬包拯一类的清官并非根除腐败的妙药。根除腐败靠制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是反腐的良方,但在帝制时代根本做不到,只能是幻想。

若是王安石变法成功,北宋是否能避免亡国?

新京报: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王安石变法难度极高、急于求成,触及了各个阶层的利益。但也有人认为,宋神宗才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负责人,但后人将宋神宗与王安石进行切割。你觉得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吗?蔡京也推行新法,但其施政方针与王安石形同实异,所以你也说北宋不是唱着老调子,而是唱着新调子,因极度腐败而亡国的。那若是王安石变法成功,北宋是否能避免亡国?

张邦炜:人们习惯将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的改革称为王安石变法,其实称为熙丰变法或许更准确些。熙丰变法分为宋神宗、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和宋神宗亲自主持的元丰改制两个阶段。

熙宁变法主要损害的是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熙宁变法难就难在既要损害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又要同既得利益阶层商量着办,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是很难成功的。熙宁变法是帝制时代的一次由上而下的改革,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宋神宗从支持至动摇的变化无疑是熙宁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熙宁变法自身存在三个明显的缺陷,一是没有将富国与富民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北宋人说:“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其实,祖宗旧法未必“惠民”,而熙宁新法则仅“惠国”而不“惠民”。二是没有将开源与节流很好地结合起来,王安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承诺并未兑现。三是没有把推行变法与整顿吏治很好地结合起来,廉政建设无实效,“良吏实寡,赇取如故”,民众满意度低,失落感重。加之王安石集团不久便陷入内斗,削弱了熙宁变法派的力量,难以应对实力强大的反熙宁变法派。对于这些,《两宋王朝史》上编第五章第二节《熙宁变法》已有概述。

张邦炜:如何看待近年来的“宋史热”?

王安石

南宋时期,人们往往追根溯源,将王安石与蔡京混为一谈,把北宋灭亡的罪责归结于王安石。宋高宗就说:“天下之乱,生于安石。”此说依据很不充足。蔡京的崇宁新法与王安石的熙宁新法确实形同实异,不是一回事。前引北宋人所说“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便将两者明确地区分开来。在南宋人中,也有客观、公正的说法:“(蔡)京名为遵用熙丰之典,乃实肆为纷更,未有一事合熙丰者。”至于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北宋是否能避免亡国?历史不能假设,但从原则上说,北宋迟早会灭亡,一家一姓的赵宋王朝绝无万世一系的可能,是逃不出“历史周期律”的。

新京报:有人认为宋朝皇权加强、相权减弱,也有人认为宋朝相权加强,皇权变弱,甚至处在君主立宪的边缘。简单地说,你认为宋代的皇权和相权的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

张邦炜:皇权和相权不是两种平行的权力,皇帝拥有最高统治权,宰相仅有最高行政权,在通常情况下,相权从属并服务于皇权,两者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皇权和相权不存在此强彼必弱,彼弱此必强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宋代两者都有所加强。皇权加强主要表现在皇帝的地位相当稳固,没有谁能够同他分庭抗礼,更不可能凌驾于他之上以至于取而代之,皇权越发至高无上。正如陆游所说:“今朝廷内无权家世臣,外无强藩悍将。”宋代被某些学者称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皇权虽然至高无上,但并非不受任何约束。皇权在观念上受限制,诸如“王者无私”论、“人君有过”论、“君道无为”论之类。

相权加强的主要表现是宰相“事无不统”。皇帝应当尊重宰相的行政权,因此宋仁宗有“万事只由中书”一说。如果皇帝侵夺宰相的行政权,将受到台谏等官员的谴责和抵制。“不由凤阁(即中书)鸾台(即门下),盖不谓之诏令”;“凡不由三省施行者,名曰斜封墨敕,不足效也。”宋代士大夫以敢言著称,或许与此有关,宋代皇帝一般比较开明。上面是就总体状况而论,至于具体情况则因时而异,尤其与皇帝的个性有关,应作具体分析。

至于君主立宪,有宪法与议会两个必备条件。宋代尚无这两个概念,更谈不上倡议与推行。总之,宋代绝无君主立宪的迹象。元、明两朝离君主立宪比宋代更远。直到晚清,才出现了一丝可能性,但始终没有变为现实。宋代皇权并未虚化,皇帝始终牢牢地掌握着至关重要的两种权力,即最终决定权和宰相任免权。

张邦炜:如何看待近年来的“宋史热”?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