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有移动电话的人群中,短信一度是使用极为广泛的文体。其快速、简约、方便,形式灵活,可庄可谐的特点,日益受到青睐。其实,我国古代也有“短信”,其形式精短类似于今天的短信,其审美经验值得借鉴和继承。
以文本形式出现的短信,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类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记载史实,传达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信息。古代的书、笺、函、启、札、牍、帖等等,其简短者均为短信。近代的电报文稿,也可视为短信的延续。我国出土简牍证明,秦代以前已有短信,汉代尤为多见。
1930年,我国与瑞典合组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今甘肃额济纳河流域发现的“居延汉简”中,有一封简短的家书就较为典型:“范君上月廿一日过当曲,言:昭公到高平,还,道不通,天子将兵在天水,闻羌胡欲击河以西,今张掖发兵屯诸山谷,麦熟,石千二百;帛,万二千;牛有卖,马有故,七月中恐急,匆匆,吏民未安。”短短的71个字,把光武帝进兵陇东,与窦融联合,准备进击隗嚣的军中情况,告知家中。文简意明,一目了然。有些短帖,由于书写者是大书法家,这些随意书写的纸条,内容并不重要,书法反而成为“国宝”,世代流传。北京故宫中的“三希堂”,乾隆帝在此收藏着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24字)、王献之的《中秋帖》(22字)和王珣的《伯远帖》(47字)均为稀世珍品,故名为三希堂。这3个帖子的内容都是短信,却以书法名作而传世。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与李太保乞米帖》也是短信名篇。颜真卿任刑部尚书时,家中无米为炊,于是就写了一个便条(短信),派人到李太保家中借米。短信的内容为:“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祗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今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难,仍恕干烦也。真卿状。”这封44个字的短信,叙事清楚,要求具体,从中也看到作为朝廷大员的刑部尚书,为官清廉到全家人连熬粥的米都没有,不得不向老朋友去乞借的史实。
随着新春档电影《满江红》的热映,“秦桧”“岳飞”“宋金战争”等词条接连登上热搜。在电影《满江红》中,沈腾所饰演的张大与易烊千玺所饰演的孙均一行,通过周密的设置,成功挟持秦桧,逼使秦桧在全军阵前诵读岳飞之词《满江红》,并命全军复诵。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战绩辉煌,特别是唐装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今天,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抖搂出文物尘封的美丽时,依然能感受到充满活力的盛唐精神。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月令》中说:“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这也意味着立春这一天,万物复苏,开始新一年的四季轮回。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别注重娱乐性,所以戏曲中总会有一个丑角专门逗乐,小说也多继承了这一特点,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金瓶梅》中的应伯爵就比较典型;有时也会稍加变形,虽非丑角,但总会带来笑料,《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便是一例。
“嫦娥奔月”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提到月宫,就不能不想到玉兔,它同嫦娥一起,构成了中国月亮神话的核心元素。令古人神往的“天上仙境”里,仙女嫦娥总是与兔子相伴。这不禁令人疑惑:从何时起,兔子成了嫦娥定居月亮时的“专属宠物”?
俗话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虽说现在已步入了“五九”,但秋裤仍不能随随便便离身,大家还是需要这一保暖御寒“法宝”。秋裤是怎么来的?古人也穿秋裤吗?让专家带着你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秋裤演变史”。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伴随着耳熟能详的童谣,我们来到了农历癸卯兔年。相信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小兔子都是软萌可爱的形象——雪白的绒毛、胖乎乎的身躯,任谁见了都忍不住想摸一下。
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有记忆的本命年,大抵是在十二岁,可能会第一次听到家里的长辈提醒我们:“今年可是你的本命年。”接着会备上红秋衣、红裤头、红袜子、红腰带、红手链等等,仿佛将要迎接一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仪式。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认知中,具有祥瑞之意的“兔”可分为凡间之兔与神仙之兔,通常以毛发颜色来进行区分。常见的野生兔子多为黄灰色或褐色,有着纯白色毛发的兔子在古代十分罕见,所以常作为神话中的祥瑞之兔,出现在历代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与艺术作品之中。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年关将近,大寒已至。在二十四节气的终章,寒潮裹挟着岁末的晷时,也标志着品物的轮回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