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中国历代王朝对民间兵器的管制松紧根据时局而调整,在多数情况下,刀剑等短兵器是官方允许民间拥有并携带出门的。然而,由于普通百姓的生活生产需要,其经济情况较为有限,一般情况下,大多是不会主动购置用于搏杀的武器,而多会购置生产工具。除了职业兵士外,士人阶层或有尚武情结,或为装饰起见,往往选择佩戴刀剑等武器出门,至于是否用于仗义行侠则存乎一心。
武器的正确佩戴方式
“剑为百兵之君”,在古人眼中“剑”不仅是方便携带的实用武器,也是具有“君子”寓意的象征性礼器。《隋书·礼仪志》里称:“一品玉具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以下,通直即以上,陪位则象剑。带真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号侯,皆只佩。缓亦如之。”可见在古代社会中,剑为重要礼器的象征,日渐成为古人最推崇的短武器。古人出门若佩戴兵器,首选即宝剑。
那么,宝剑如何带出门呢?
其一,采用单耳悬挂法,将佩剑穿绳系腰间。这种方式较为原始,流行时间也较早。佩剑方式起源于北方游牧部落腰系短剑以备割草切肉的习俗。据考古发掘,在陕西省长安张家坡的西周早期墓里,有一具置铜剑于腰部右侧的遗体,因该剑并无剑鞘,而在剑首有一圆环,故为穿绳系腰之剑的明证。在我国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直至西汉时期,这一类短剑都颇为常见,现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均可见其实物。不过,随着中原文明的迅速发展,剑的实际长度不断增加,行走时单耳悬挂法使得佩剑在腰间摆来摆去,对中原贵族而言属实不雅。因此,这一佩剑方式逐渐减少。
汉代透花带套剑,剑首有一圆环。来源/故宫博物院
其次,采用璏(zhì)式佩剑法。所谓“璏”,《说文解字》里称为“剑鼻玉”,“鼻”即是“钮”。这一方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系防止剑身在行走时来回摆动,因此以钮固定,穿过腰带,使剑身贴紧腰侧,保证佩戴者的雅观。由于剑璏朝外示人,故而可以在上面雕刻纹饰以显示佩戴者的身份地位与审美情趣,云雷纹、螭龙纹、兽面纹、乳钉纹等各有千秋。此外,剑璏主要有玉制和铜制两种,玉制者尤为高贵,玉剑具一时成为贵族争相选用的材质。至汉代,更是出现了“剑之玉”的“四神装”,即玉首、玉格、玉璏、玉珌。所谓“美人如玉剑如虹”,一旦拥有这种“从头到尾一条龙”的武器装备,宛如美人温婉相伴,君子又复何求?
当然,这种佩剑方式的缺点也较为明显,秦始皇就是用这种平时看起来“酷酷的”佩剑方式,真遇到荆轲刺杀这种事儿时,也是十分尴尬。剑璏将剑固定得太过牢靠,加之嬴政即位秦王后,平日里佩剑主要是保持形象,没有拔剑演练的必要,致使拔出长剑时极为困难,只能围着柱子团团转,最后还是将玉璏滑移至后腰,才能负剑而出,实现反杀。
战国中期至西汉早期的青铜人物持剑形灯座,该青铜人物的佩剑方式即为璏式佩剑法。来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其三,使用双附耳式佩剑法,即剑鞘上有两个穿孔的鞘耳,可以带穿过,另一侧系于腰间,方便将剑横置佩戴,主要出现在南北朝晚期。据考,这一方式主要在当时的萨珊波斯率先出现,并逐渐传入中国,至唐朝已广为佩剑者沿用。此方式较之璏式佩剑法,更适于骑马者拔剑,且在剧烈运动时仍不致位置乱窜,因此,在使用时更具实用性与灵活性。此后,这种佩剑方式又由中国,经遣唐使传入日本,现存正仓院的宝具兵器之中,不乏双附耳式刀剑鞘。
《永乐宫三清壁画朝元图》(局部)中的双附耳式佩剑法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