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对年轻的咸丰皇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场舞弊案件,他的想法和行动无疑会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戊午科场案”入手,梳理并总结出咸丰皇帝的处置措施,有利于客观、深入地了解咸丰其人,进而对晚清的科场和政治腐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一、虚心纳谏,直面科场黑幕
咸丰八年(1858)是农历戊午年,这一年发生了清朝最大的一次科场舞弊案件,不仅涉案人数和情节的严重性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还开创了“一品大员死于科场案”的记录。更有甚者,此案发生在号称“首善之区”的天子脚下。顺天府(今北京)乡试的主副考官、同考官竟然利用职务之便,目无法纪,亵渎圣恩,在世俗人情和金钱利益面前“摧眉折腰”,为数十名行贿考生大开方便之门。这不能不说是对律法的践踏和对公平的破坏,因而触怒了一向主张“重典治国”的咸丰帝,使他不惜痛下杀手。“戊午科场案”的审结过程充分显示了咸丰帝整肃官场吏治的决心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清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的管控十分严格,法律对禁止参加科考的五类人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优伶戏子”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在咸丰八年(1858)的顺天府乡试中,“戏子”平龄不但突破了这种限制,还高中第七名举人,引起了舆论哗然。随着“平龄中举”一事的发酵,隐藏于其后的科场黑幕也逐渐浮出水面。
北京贡院
平龄是满洲镶白旗人,曾在票班登台演唱并广为人知。虽然严格说来,平龄并非职业“戏子”,但他整日间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因此,成绩一出便引得“物议沸腾”。在平龄一案中,御史孟传金首先发现了问题的端倪,他上奏给咸丰皇帝的奏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来,平龄中举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平龄的“墨卷”和“朱卷”不符,共计有七处出入,显然是有人做了手脚。咸丰皇帝下令革去平龄的举人身份,重新安排考试,并命载垣、端华等严加审讯。
姓,是某一氏族或家族的共同符号。无论古今,每人都有一个姓。《百家姓》里所列的是一些常见的姓氏,这些姓所用的字较常用,易于辨认。
由新疆博物馆精心打造的“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自2023年8月亮相以来,不断吸引观众的目光。日前,记者来到展厅,在一件件跨越千年的珍贵文书中,品读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近日,“澄古匠心——伍炳亮家具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该展览系统呈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伍炳亮40余载创作生涯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带领观众走进中国传统家具的艺术世界。
音自大唐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西安鼓乐,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乐种之一。通过东仓鼓乐社乐师们的创新演绎,西安鼓乐穿越千年,绕梁不绝。
南京博物院是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10年来,南京博物院在纸质文物传承保护方面持续探索,科研成果不断注入,文保能力不断增强,一代代文物工作者接续努力,让古老纸张绽放更多光彩。
人头攒动在“四叶草”里,热情与期待传递在一次次握手和相拥中。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际朋友圈大聚会。
走上发言席,网络编剧于小千先抛出了自己的思考:“面对当下创作火热而作品易朽的市场,我们和我们的作品何以生存,何以自处,何以竞争?”注视着台下的同学,他想了想说:“这次研修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