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是墓葬壁画内容和表现方式多样化的时代。彩绘木棺、房形石椁、棺形影作石椁都是不见于第一阶段的新葬具。石质葬具很流行,有图像的只是少数,尚有不少无图像、无雕刻的石葬具,如大同附近的阳高境内就有两座墓葬即尉迟定州墓和阳高县王官屯墓都出土了房形石椁,且年代都是太安三年(457)。2014年发现于大同御河东岸建筑工地、现收藏在大同西京博物馆的解兴石堂题铭中有“造石堂一区”字样(图13),这是一则非常重要的材料。西安北周史君墓房形石椁门楣上有"大周凉州萨宝史君石堂"字样。张庆捷先生认为:“北朝始终将仿木构古建筑石葬具命名为‘石堂’”。这是一个极高见地的重要认识,以后应该用石堂作为统一名称。这一认识对理解北朝墓葬壁画的布局和内容都有重要的帮助。北朝墓葬壁画中,墓主夫妇始终居于墓室或石堂的正壁,单墓室或石堂两壁的题材几经变化,最终定型为两壁分别为鞍马、牛车,如果墓葬规模够大的话,还会与甬道、墓道中的出行仪仗行列连为一体。这种壁画题材和布局的开放性过去不得确解,解兴盛和史君墓两例“石堂”题铭的发现让我们得以知晓这是由“堂”的开放性所决定的。其实,不唯房形或棺形石椁被称之为“堂”,墓室本身实际上也是个“堂”,或者说“堂”是墓室属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唯北方,其实南方也称墓室为堂,如浙江嵊县城郊雅致村M76“天打坟”、南朝陈祯明二年(588)墓砖铭有“陈清河明堂”“陈洗马明堂”字样(见图13)。可见,以墓为堂是南北朝的通识。由此,我们也能够对石堂或居于墓室正壁下、或居于墓室侧壁(说明:朝向墓门者为墓室正壁,正壁两边为侧壁,正壁对面为前壁。)下的不同含义有所理解。只要居于墓室正壁下,不论是石堂还是木棺,所表示都是正式的堂的含义,墓主的尸骨还相当于堂上的主人。只要居于墓室正壁下,也不论是石堂还是木棺,即使题铭为,实质上都是“室”而不是“堂”,都只是墓主的安寝之所,但这并不妨碍壁画仍然以墓主夫妇图面向墓门的布局。也就是说,前一种情况下,壁画与棺椁是统一的;后一种情况下,二者是分离的。这个问题大概从曹魏推行薄葬流行单室墓开始就纠结起来了,直到唐代将棺椁都放在墓室侧壁下,墓主人形象不再出现而才消弭,西晋十六国北朝则是各有所据、但只有习俗而没有统一规定的时期。
图11.1 内蒙古呼和浩特北魏墓出土镇墓俑
图11.2 山西大同雁北师院M2出土镇墓兽
图11.3 山西大同雁北师院M2出土镇墓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