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搜求,渐成规模
故宫博物院1958年拨付北京图书馆的200多部“天禄琳琅”藏书,其中有些是残本。1959年,在编制北京图书馆馆藏善本书目时,馆员就将一部来自“天禄琳琅”的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刻本《春秋繁露》著录为“存十五卷,卷三至十七”。30年后,在重编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十七卷《春秋繁露》已成完帙。这两卷的补齐,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书林佳话。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李致忠至今记得,那是1975年的一个春日,当时在善本部工作的他,看到了一封天津藏书家周叔弢托人捎来的信。信中说,天津古旧书店有两卷《春秋繁露》,似为宋刻,已叮嘱书店的负责人留住此书,待北图派人看过之后,再行定夺。
李致忠随即和同事丁瑜一起赶往天津,先是拜访84岁高龄的周叔弢,然后带着他的手书再到天津古旧书店与负责人接洽,最终以200元的价格将此册购回。
《钦定天禄琳琅》和《六家文选》。本报记者 方莉摄
直到回到北京,将此册与馆藏残本两相对比之后,李致忠才敢断定:“这两卷《春秋繁露》就是‘天禄琳琅’原藏那部的第一册,封面书签都还是宫中旧物,且钤有‘天禄琳琅’的那几颗大印。一部分散多年的珍本秘籍又珠联璧合了。”
汉代董仲舒撰写的《春秋繁露》,后世传本极多,但善本很少。这部南宋嘉定四年江右计台刻本,字体端庄,刀法严整,墨色精纯,开本宏朗。清代学者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使用《永乐大典》所存版本详为勘订,对于这个版本的评价是“虽曰习见之书,实则绝无仅有之本也”。但此本自明初便销声匿迹,四库馆臣当年也无缘得见,只能从《永乐大典》中窥见其大概。大概是乾隆末嘉庆初年,它入藏了清宫,又历尽沧桑,最终在国图团聚。
像《春秋繁露》一样,国图多年来通过捐赠或购买等途径又入藏了数十部“天禄琳琅”藏书,才形成了今天279部的规模。
整理影印,琳琅再现
2013年,程有庆和同事刘明开始对馆藏“天禄琳琅”藏书未编目部分进行集中整理。此前,这部分“天禄琳琅”藏书沉睡在书库中,一晃就是半个多世纪。
“国图馆藏善本众多,需要逐一整理编目。这批‘天禄琳琅’藏书以明版为主,不少书国图藏有相同的版本,而且有些书破损严重,有待修复,因此前辈馆员没有急于整理。”程有庆说,按照《后编》著录的版本,国图藏“天禄琳琅”典籍中应该有近200种宋元善本,但根据他们几年来整理鉴定的结论,真正的宋元版只有70多种,而前辈馆员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对于《后编》的版本鉴定为何频频出错,学界多有推测。程有庆认为,乾清宫失火后,复建“天禄琳琅”时间紧迫,那些精通版本的学者或许会对个别古籍“看走眼”,但不至于如此离谱,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各方在呈送这些典籍时就虚报了版本以提高其身价,而负责整理著录的大臣们,即使发现版本错误,也不会点破。那些流出紫禁城的“天禄琳琅”藏书,往往是真正的宋元版,更能证明宫中有人对此事其实是心知肚明。
程有庆(左)和刘明的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