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恺
随着井伊直弼将自己扶持的13岁少年德川家茂推上将军的位置,一场对以水户藩士为主的异己分子的大清洗在京都和江户同时展开,史称“安政大狱”。京都方面,由井伊直弼的亲信、负责与朝廷联络的“老中”间部诠胜负责,首先突击了水户藩武士鹈饲吉左卫门的居所,搜出了所谓水户藩“阴谋炮制”的《戊午密敕》。自以为得计的间部诠胜拿着这份密敕跑去觐见孝明天皇。
天皇家族在日本历史上曾多次上演丢卒保车、抛弃盟友的传统戏码,但面对间部诠胜的软硬兼施,孝明天皇却显得颇为硬气,他大方地承认了《戊午密敕》确实是自己的意思,在稍作修改之后还是于9月13日将其颁布。在这份《戊午密敕》之中,孝明天皇为德川齐昭公开喊冤:“闻说水户、尾张两家被处分,且其余宗家皆为同一命令所罚……以上诸人何罪有哉?难以知之。”有了这番话垫底,后面的要求全国的大名共同“以忠诚之心得相正”参与此事,几乎就是公开的高喊倒幕了。
客观地说,《戊午密敕》并没有传遍日本列岛,除了水户藩之后仅有萨摩、长州、土佐等向来与幕府分庭抗礼的十三雄藩接到了这一敕令。但与德川齐昭长期共同进退的岛津齐彬率先打出了起兵上洛的旗号,以萨摩藩当时的军力和财力,对抗当时内忧外患的德川幕府并非全无胜算。但岛津齐彬却在阅兵之时突然发病,于8月24日去世,使得世人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暗自幸喜的井伊直弼。
岛津齐彬的意外离世,不仅令同样势力雄厚的肥前藩主锅岛直正、长州藩主毛利敬亲等人不得不暂缓动作,观望形势。井伊直弼所发动的“安政大狱”却随后席卷江户、京都两地,并蔓延全国。大批持“尊王攘夷”观点的志士纷纷被捕,或被处斩或被勒令切腹。但这种高压手段,最终却引发了强烈的反弹:1860年3月24日井伊直弼在江户樱田门外遭遇水户藩武士的刺杀。
在井伊直弼遇刺的“樱田门”事件5个月后,仍在软禁之中的德川齐昭突然离世,德川幕府公布的死因是心肌梗死。但朝野上下均认定此事与井伊直弼麾下武士脱不开关系。面对以水户藩为首的各强藩对幕府的不满,刚刚元服亲政的德川家茂也没有解决之道,只能遵从继承井伊直弼遗志的“老中”安藤信正的意思,开始推行德川齐昭生前一直主张的“公武合体”政策。
所谓“公武合体”指的是代表公卿势力的天皇和代表武士利益的幕府之间联合执政。其实自镰仓源氏以降,历届幕府没有哪一个敢于公然抛开天皇“单干”的,因此德川幕府大张旗鼓鼓吹“公武合体”无非是要通过强化天皇对幕府的支持以缓解各强藩对幕府政务干预的一种手段而已。
当年德川齐昭提出“公武合体”,无非是想通过天皇和公卿的支持,将自己儿子德川庆喜扶上将军之位的同时压制“开国派”,而此时安藤信正旧事重提,则是为了借天皇之手来压制各藩“尊王攘夷”的口号,既然你们口口声声要“尊王”,那么“攘夷”自然还是以“征夷大将军”为首了。
此时的京都朝廷和德川幕府都认识到,单靠自己无法面对开国以来的剧烈变革,抱团取暖才是不二选择,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双方却各有盘算。在孝明天皇看来,把自己的妹妹和宫亲子嫁给德川家茂本不是什么大事,前提是德川幕府必须承诺在十年之内完成“攘夷”。
毕竟,只要日本不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天皇万世一系的地位便无从动摇。而德川幕府则深知开国大势已经无法挽回,贸然与西方决裂,最终只能是幕府和列强拼个鱼死网破,各地强藩坐收渔翁之利。因此在反复交涉和相互扯皮之中,双方最终敲定先行完成德川家茂和和宫亲王的婚事,幕府则在稍晚一些时候下达攘夷的命令,动员全国的武士向西方开战。
对于“和宫亲王”下嫁一事,向来注重所谓“天皇血统”的公卿阶层中不乏微词。对此孝明天皇不得不亲自颁布内部敕书,向皇室成员和公卿阶层解释称:“此次和宫之婚事皆因蛮夷事件,多次议论,幕府保证七、八年乃至十年攘夷,至此和宫之婚事始确定。”
正如所有敷衍和权宜之计最终都会由于其中种种的暧昧不明而节外生枝一样,“公武合体”运动从一开始双方都欠缺的诚意,最终令这场本可团结日本各阶层力量的大戏最终变成了列岛分裂的奏鸣曲。文久元年(1861)十月三日,和宫亲子以内亲王的身份从京都出发,此时日本各地都传出了幕府要挟持公主为人质,不久便将废立天皇的谣言。
为了避免别有用心之徒袭击公主的出嫁队伍。德川幕府只能命令和宫亲进入江户的沿途29个藩领宣布进入戒严状态。为了平息谣言,德川幕府还破天荒地准许京都朝廷调集长州、萨摩等强藩的藩主率军上洛。但显然,公、武双方都对彼此充满了怀疑,迫切需要第三方势力来为这一场政治交易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