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这对CP上,司马懿之所以不敢攻灭诸葛亮,也是出于曹氏宗亲对他采取“鸟尽弓藏”之计的畏惧。而诸葛亮也看透了这一点,才能在空城计中临危不乱,点中司马懿的死穴,进而幸运地脱身。
但将司马懿看成一个先天的野心家和阴谋家,恐怕也不合适。他的思想变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直到电视剧最后,司马懿依然不愿意篡权,就因为她的内心深处仍然是想做一个魏国的权臣,而非取而代之,是形势的变化一步步将他推到了初心的另一面。
司马懿从青年时代就感受到了政治的残酷性,这导致他这样一个出身优渥、曾经饱读诗书的有志青年,也一步步变得腹黑起来。现实残酷之下,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存,这恐怕是司马懿遭遇的第一个思想上的“坎”。
而到了中年,他又不得不面对诸葛亮的挑战和曹氏宗亲的怀疑,要在最难的状况下打出最漂亮的战争来。其中的残酷,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到。
而到了晚年,世人依然对司马懿有忌惮,尽管他已经权倾朝野,却始终不能放心下来。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族击垮了曹爽的势力,但司马懿依然担心不能“政归司马氏”,这一历史任务直到司马昭那里才完成。
整个过程用了几十年,即使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司马懿还是在小心翼翼地安排着下一步的政治谋划。相比诸葛亮的理想主义气质,哪怕是曹操“奸雄的可爱”,司马懿总让人感觉像一台冰冷的机器,一台几乎不会出错的政治机器。
诸葛亮则被看成道德和理想的化身,也因其复兴汉室的理想最终没能实现,被历史赋予了悲情色彩。可是,相比司马懿及其家族最后的“胜利”,诸葛亮并没有被人遗忘,反而是司马懿背负了不少历史的负面评价。这样的结果,是否是青年司马懿的初心呢?这个问题恐怕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